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開幕

由姚仁喜擔綱設計的建築以考古為題,灰黑色的方塊建築體被中央一道玻璃帷幕階梯一分為二,如同考古行為一刀剖開黑盒子般的大地

座落於臺南科學園區,占地2.44公頃,樓地板面積1萬9,000平方米的「南科考古館」,歷經10多年的籌建,終於正式開館與國人見面。

南科園區具有全臺灣出土最多且跨越時間最長、考古文化相最完整的遺址文資特色。例如距今1,800~1,300年前的「人面陶偶」,為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陶偶的人面樣貌清楚,五官完整,背面可見髮辮,可能代表當時人的相貌;「碳化稻米」距今5,000~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可能為臺灣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顯示臺灣史前居民在5,000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此外,距今2,800~2,100年前的「玉管珠串」,為大湖文化牛尿港遺址出土,由188顆管狀玉珠串成,做工精緻,管珠中央所穿的孔洞直徑不到0.3公分,顯示製作者的高超工藝技術;「魚耳石」距今5,000~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大昌橋遺址出土,魚耳石為硬骨魚耳中的霰石結晶體,耳石上一圈圈的生長痕就像樹木的年輪,詳細紀錄了魚的年齡和生活環境資訊,可說是魚類的「智慧身分證」。透過近距離觀看,史前文化將不再只是書本與媒體上的文句,而是可感受的實體,也是南科考古館帶給大家的價值與感動。

南科考古館除了展示重要文物與考古內容的常設展廳之外,還有一個特展廳。為了配合開館,第一檔特展別挑選了大小朋友都喜愛的動物主題:「史前動物特展—動物交響曲」,探索南臺灣5,000年來各時期人類、動物與環境的互動蹤跡以及數千年來自然環境與人類關係的變遷,在觀看動物骨骸與標本的同時,也提醒民眾反思愛護珍惜這片土地以及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展期至109年5月31日止。

「蔦松家」公共藝術作品以出土文物人面陶偶為發想,充滿童趣的造型深受大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