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老師自創「學思達」,張輝誠回臺開辦「不填鴨」學校

▲ 張輝誠從隻身一人推廣「非填鴨」教學,到眾志成城催生第一所「學思達專校」,始終不變的是想翻轉教育的決心。楊煥世攝

8年前,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張輝誠還是個素人,單槍匹馬在個人臉書上宣布開放教室觀課,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幾乎天天一po文,分享剛出爐的學思達講義,和學生的熱切回饋。此後他自創的「學思達教學法」吸引了數萬「認同者」追隨,他成了臺灣「翻轉教育」的先行者,聲名遠播海外。近2年前他毅然請辭公校教職,到中國協辦學校,如今他又回到臺灣,催生出第一所「學思達專校」,將由此展開一場大型教學實驗。

今年46歲的張輝誠在正式場合喜歡穿著唐裝,行事風格有種今之古人風,但他的新職銜卻是「私立普林思頓國際學校教學總監」,目前正著手規劃這所精英私校小一、小二,直到高中的整體課程,並引進學思達核心教師來做師培的支援,希望從頭塑造一個「不填鴨」的學校文化。

這是張輝誠離開臺灣公校體系近2年,重回故鄉的第一步。「之所以從小一開始辦學,是因為這群孩子還沒接受過填鴨教育,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最容易塑造」,張輝誠自己求學過程深受填鴨之苦,當了老師後發現,幾十年來教育現場竟然還是以同樣方式上課,很少老師不知可以如何改變。

愚公精神8年終不移

因此他勇敢走出舒適圈,在8年前絕大多數老師不願意開放教室的保守氛圍下,率先隨時公開真實教室現場,上課給大家看;張輝誠在課堂上有高度的自信心,任何人不需預約,只要依照他的課表走進學校,搬張椅子就可以坐下觀課。接著在臉書成立學思達社團,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幾乎天天一po文,除了分享他剛寫出來的學思達講義內容,和學生給的回饋,也昭告天下又有哪些老師來觀課後大受感動,回到自己的教室也真的開始實踐了。

▲張輝誠從8年前便開放教室給全臺老師們觀課。楊煥世攝

他曾為高中國文寫過完整三年的學思達講義,把原有的課文一一拆解,成為大量問答題和補充資料、注釋及評語。記者曾在現場觀課,張輝誠上到「臺灣通史序文」時,帶著學生一段段讀完他自編講義,4人一組討論提列的問題,然後上臺報告並接受老師的追問。只見他宛如教室主持人般拿起麥克風發問:「連橫撰寫《臺灣通史》的主要動機為何?他為什麼有能力可以寫《臺灣通史》?」一層一層的深度問答,幫助學生跳脫以記憶、理解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課堂上不間斷的師生對話,從中訓練出學生的閱讀、思考、表達、寫作、分析等綜合能力。

這樣努力了8年,社團成員快速成長為數萬人,有國小、國中、高職老師,甚至還有大學教授和教官,非常多元。為了證明學思達可以適用於各種型態學校、各種科目(包括音樂、體育等),他和陸續加入的核心教師們,舉辦了上千場演講、工作坊和培訓坊,甚至一路辦到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和中國,只要有華人教師的地方,就有人聽過學思達與張輝誠。

「學思達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會自轉,運作成熟之後即使我離開,也能繼續下去甚至發展得更好」,張輝誠舉例,他從中山女高第一間開放教室出發,之後許多來觀課過的老師也跟進,在全臺國中小、高中甚至幼兒園、大學,都開出學思達的花朵;後來中山女高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學思達專班」,目前依然持續,從國文到英文、數學各科,都不再用傳統講授式上課,改成老師引導、學生上臺發表並接受提問,專班不但成為這所明星高中的創舉,也刷新了全國紀錄。

質疑聲浪拖不住想翻轉教育的心

但人紅是非多,張輝誠因國內外演講邀約不斷,一直受到不明人士檢舉之擾,一向心高氣傲的他,想做出更大的突破,改變華人填鴨教育,同時也開始思索脫離體制的束縛,多方考量後向公校體制請辭,放棄鐵飯碗與退休金,成為遊走海內外的自由人。

每年12月舉辦的學思達年會,都有來自各國的教育工作者組團前來「共襄盛舉」 ,小小的臺灣成了教育產業輸出國,其中最積極的是來自中國的小牛津和貝斯特集團,都屬於臺灣人投資的民辦學校(私校),力邀張輝誠去中國去協助全校翻轉教學。

▲每年12月舉辦的學思達年會,都有來自各國的教育工作者組團前來「朝聖」。曾千倚攝

辦學思達專校,一直是張輝誠的夢想;但起步在中國,一度引起國內教育界的議論與質疑,有人認為他是為了「賺人民幣」而去,否則為何臺灣的教育改革還沒完成,就跑去對岸傳授心法,協助東莞、鄭州的民辦學校轉型?

對此,張輝誠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首度公開說明:「為什麼我要跑去大陸推展學思達?原因在於,臺灣的學思達核心老師已經成熟,我需要作出一個全學校層級的學思達範例,但這在臺灣太困難了」。他說,臺灣的公校老師,誰都無法要求改變;尤其學思達教師經常犧牲下班時間編講義、備課,非常辛苦;再加上國高中升學壓力大,上課要改成不填鴨、重思考,還得兼顧課業成績,老師的壓力會非常大。

張輝誠直言,兩岸教育制度不同,「像大陸這2所民辦學校,只要董事長一聲令下,說改變教學就可以改變教學,但在臺灣,就算私校董事長,也無法要求老師改變教學,學思達師資不足,就很難成就一所學思達學校」。

當時臺灣還沒有人邀請他合作,因此張輝誠離開臺灣,花一年半時間,為這2所學校做了天翻地覆的師資再造工程。「我自己很清楚,去大陸是想要實驗一種新的可能,兩校成功改變成學思達教學模式之後,我更有信心,一定也可以在臺灣創辦一所新的學思達學校」,此時臺灣育達高職、廣興文教基金會管理團隊正籌畫新辦一所十二年一貫的普林思頓國際學校,經人介紹認識了滿腔熱血與實驗精神、隨時蘊釀如何落實理想的張輝誠,雙方一拍即合,立即展開合作。

雙方合作之後,總算有機會重回臺灣的張輝誠,馬上著手號召已培養多年的核心教師,他心中早有藍圖:從小學部開始逐年做師培,挑到特質合適的老師進來慢慢改造,並形成一種校園文化,後進的老師就會自然融入,也就不用再花太多力氣去改造整個系統了。

普林思頓副校長亓甯曾專程到中山女高學思達專班觀課,對學生間充分聆聽、分享與尊重的氛圍大受感動,全英文上課與同儕間全英討論能力也十分令人驚艷,「我不只看到這批學生學業成績,還看到理想的品格與特質展現,深深覺得這就是我們該為孩子培養的未來能力。」

用時間證明學思達在哪都「推得動」

但過往也常有人質疑,張輝誠教的是臺北市明星學校,學生本就素質好、學習動機高,當然能在課間自學講義,課中上臺發表並接受提問,全班參與度都很高。若是把同一套教學法搬到偏鄉、搬到常態分班的一般國中,學生良莠不齊,如何能推得動?

為了證明學思達教學法走到哪都能通,張輝誠將在臺灣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教學實驗,今年9月起在廣興文教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就以普林思頓為基地,向外拓展到全臺各縣市。張輝誠信心滿滿的這樣說:「從現在起,我們會努力催生多學思達專校誕生。在這裡不會只做普林思頓一所學校的師培,所有的資源都要能共享,

我們會號召全臺80位核心教師,根據個人專長科目開研習、工作坊,讓全國體制內有意願成為學思達教師者,不管教的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全都能免費來上課。

「我希望將來不論公立、私立、城市、偏鄉,都有學思達專校」,除了這所位於臺北市南京東路三段的新學校,同時張輝誠也正和嘉義雨果基金會計畫籌辦另一所學思達專校,將從小學開始,每一堂課都訓練學生自「學」、「思」考、表「達」。

翻轉教室?先重建自己的心

經過這段時光的淬煉,現在的張輝誠變得不一樣了。原本平凡甚至有點孤癖的高中老師,靠著一步一腳印成了「學思達創辦人」,性格變得柔軟也包容許多。被問到這改變如何發生,他總強調「因為我跟崇建學過薩提爾啊」,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師之一,提出「冰山」理論,隱喻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能被看見的只是一角,看不見的更大部分是人的內在,包括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

當初為了引進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的班級經營法,與學思達教學法相搭配,他把作家李崇建也帶進體系;李崇建首度在教育界首位引進薩提爾理論,擅長以實例示範深刻對話,直接進入對方的內在冰山。一場場的二人對談與工作坊,引得無數教師們打開心防、崩潰落淚,「原來每位老師的心理(裡),都需要重建(崇建)啊!」,張輝誠經常用這句雙關語開場,聽者都不禁莞爾。

而需要重建的也包括他自己。張輝誠坦承,「過去我是個傲慢的人,總覺得自己很跩,像是救世主一樣」。走進薩提爾的世界後,他更能坦然面對內在的需求與不足,也不再輕易被外界的流言蜚語所傷。如今的他不但能公開暢談自己的理想,也確定了終生職志:幫助更多有心改變的老師站上舞臺,進而改變臺灣的教育。

「未來要做的事很多,不能只靠我一個人,必須創造出更多比張輝誠更厲害的老師」,回臺灣後他一步步成立基金會、做學思達教師認證,目標在培養出像他當年一樣,能隨時開放教室、能公開分享成功經驗,甚至能指導一所學校的核心團隊;當這樣的能量累積到可以支援一所所新校,張輝誠與合作團隊共同期待的風景,也就會綻放在全臺的各個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