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室變身全臺首間樂高美術館!直擊4所美感校園

設計團隊掌握痛點、著手改造,臺北市4所校園變美了。教育部和臺灣設計研究院共同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如今已進入「學美.美學3.0」,2021年改造多校教室、健康中心、建築指引牌等,讓師生直呼「好想在這裡上課!」

設計團隊改造萬芳高中社團教室,變身樂高校園美術館。

 一、桌椅變積木,萬芳高中教室化身全臺首間樂高校園美術館

首先來到臺北市南端的萬芳高中,27.6坪的積木社團教室,已變身全臺首間樂高校園美術館,不只有積木可玩,連桌、椅都融入積木元素,既應景又方便移動,提升上課彈性。

改造這間教室的設計團隊3+2 Design Studio 回顧,原本的教室鐵窗林立,有空間壓迫感。傳統的課桌椅形式,也讓教學靈活度受限。整體而言,空間缺乏特色,且無法滿足積木課程教學、展示等功能。

他們透過模組化方式,讓桌椅、展臺的排列組合,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及展示需求進行調整,讓教室靈活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

走廊的窗戶也融入巧思,對外變身成作品展示窗臺,對內則是兼具洞洞板牆的積木收納櫃,與活動滑軌式桌面的工作機能空間。教室後方還設有整面落地的樂高積木牆,提供師生大面積、不設限的自由創作版面。

Before:

萬芳高中社團教室改造前。

After:

萬芳高中社團教室改造後。

二、用光打破傳統用色,士東國小美術教室放大2倍

往北走,士東國小各約33坪、相連的2間美術教室也大變身,動線更簡潔,以光為基底的用色搭配,也讓教室看起來大1倍。

改造這間教室的非常態空間製作所分析,士東國小原本的校園動線有些紊亂,幼兒園的動線,與後方教室動線易打結。走進教室內,教學、洗滌、實作、靜置等空間的劃分也不乾脆,且教具與設備收納不易,讓空間看起來很雜亂。

為解決上述問題,設計團隊選用白、灰、黑為主要顏色,透過有色光的使用,讓顏色以虛的方式,暈染在改造案中。當實體用色區塊大幅降低,視覺壓力也跟著減弱。

設計團隊也改造2間相連教室間的分隔規劃。他們回顧,校方原本以木作高櫃,將空間分隔為2間獨立且封閉教室,這樣的分隔,導致許多可共用的設備必須一分為二,占用原本就不足的教學與收納空間。

為改善此事,設計團隊使用透明滑門,重新整合2間教室的使用機能,釋放出更多的空間提供教學使用,放大1倍的空間,也創造2倍的使用想像。

Before:

士東國小美術教室改造前。

After:

士東國小美術教室改造後。

 三、仁愛國小用設計思考改造健康中心

仁愛國小為在臺北市中心,他們選擇改造的不是教室,而是供全校2,000多人使用的健康中心。改造前,動線混亂,缺乏緊急傷患處理區,難顧及個人隱私。物品種類也很繁雜,缺乏整理收納。

米索空間設計有限公司進場改造,他們先訪談、觀察護理師及服務志工的使用情況,接著將原本儲藏室拆除,改設移動式病床,引入室外光線,讓整體空間更明亮。

此外,設計團隊增設志工服務臺,讓師生進入中心,就可找到立即尋求協助的窗口。另增闢具有隱私性的空間,在既有的建物中,重新創造一個符合使用需求、現代化的健康中心。

Before:

仁愛國小健康中心改造前。

After:

仁愛國小健康中心改造後。

 四、古亭國中翻新全校指標系統,校區導引化繁為簡

古亭國中包含2個校區,中間由1座天橋串接。許多訪客到校,常搞不清楚要去哪個校區。

風泉設計有限公司進入古亭國中,導入設計思考,透過使用者訪查、痛點分析,並搭配通⽤設計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讓校內指標系統兼具美感、功能。

具體來說,設計團隊以綠色示意1校區,黃色示意2校區;團隊也增設標語,以大眾所知的通用造型,及符合所在位置的方式,標示校園建築與空間,比如「向左走2校區,向右走1校區!」告示牌,讓家長、外賓、社區居民不再迷路。

Before:

古亭國中指標系統改造前。

After:

古亭國中指標系統改造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