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宜昌國中賴宜玟老師 英語融入音樂授課,讓孩子再也不怕說英文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古老的臺灣歌,訴說著人生的困境與盼望。打開,就會看見,道理再簡單不過;然而,引領人離開自己的位置,走向門邊,打開門,引春光入室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走出去,迎向挑戰

賴宜玟的爺爺是小學老師,在重男輕女、貧富懸殊的日治時期,他卻有教無類,甚至幫助貧弱女子就學,他的教育理念,打開了賴宜玟心中的門,使她在師範大學音樂教育碩士畢業後,選擇放棄出國工作的機會,留在故鄉花蓮,為偏鄉貧弱學子盡一份心力。

在壽豐國中9年時光中,賴宜玟不只做音樂老師,為了教導偏鄉孩子迎向挑戰、提升自信,她甚至利用個人假期進修取得童軍教師證,帶領學生上山下海,走出校園、體驗生活,將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融入童軍活動中;更藉由各種音樂比賽,打開孩子的眼界,組成直笛隊、合唱團,帶著學生南征北討,成為全國音樂比賽常勝軍,賴宜玟也因此獲得花蓮縣特殊優良教師以及社會優秀青年等肯定。

「讓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勇於嘗試、挑戰自我,迎向無限可能的未來。」賴宜玟從心中的門望出去,她看到這一幅美好的景象。這是她從教以來的夢想,而這份夢想的實踐,竟與她從小所學的音樂與英語有關。

賴宜玟曾帶領學生參加全國鄉土歌謠比賽

英語,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小時候,賴宜玟也曾被困鎖在自己的生活中,在父母期待下,每天除了練琴,還得學英語,「雖然外師家教班讓我的英語學習之路沒有什麼壓力;但進入學校唸書後,講究正確文法、用中文來理解英文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習樂趣,讓我感到痛苦不已,也無法理解學英語對未來有何幫助。」

直到長大後,多次到國外參加音樂比賽,與外國友人溝通交流,她才理解,語言是一把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是與外界溝通連結的重要工具,但是怎麼學,很重要。

「既是工具,就要常常使用它,」賴宜玟發現,孩子們從自己的小天地,無法想像外面還有一個大世界,也無法認知到,英語之於未來人生的重要性,自然不願意好好學習,磨利這份工具;而臺灣英語教育,也大多停留在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的階段,會話實戰機會過少,即使學了滿腹文法、滿腦子生字,也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無形中限制了語言學習的成效。

3年前,賴宜玟來到重視雙語教育的宜昌國中,在前教務主任曾元科老師積極爭取下成為教育部「沈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嘗試從賴宜玟的音樂課著手,將英語與音樂結合,讓孩子在音樂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學會英語。

從拒絕嘗試,到不再害怕

賴宜玟與協同的英語老師扶志恩一起努力,「一開始,我們做過很多嘗試,在音樂專業部分,由音樂老師講述再由英文老師翻譯說明,但兩位老師同時授課造成學生困惑,且時間的分配影響教學進度,後來決定改以音樂老師主教、英語老師則負責課前課後協助主教老師英文用語的確認與修正,以期用詞能符合該年段學生程度,並在課室內觀察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內容。

兩位老師更透過課前共備,討論新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後修正、課程檢討等等不斷調整教學,賴宜玟表示,有合作密切的夥伴、充分的溝通與事先準備工作,是使這份新的教學模式施行成功的重要因素。

賴宜玟(右)老師說課,扶志恩老師(左)針對英文口語表達給予建議。曾元科主任(中)預設學生角度聽課

由於整堂音樂課皆使用英語教學,學生會逐漸習慣反覆出現的用語,聽不懂的部分也會抓出關鍵字以猜測大意。經過半年嘗試,學生已從一開始的「一聽到英語就把耳朵關上」,到現在的「不再那麼害怕」,賴宜玟說:「效果超過預期」,因為「不害怕」正是開啟學習的關鍵。

事實上,賴宜玟也親身示範「不害怕」。既非英語本科系、不是英語老師、也沒出國唸過書,賴宜玟卻要盡可能全程以英語來進行音樂教學,對她來說是一份很大的挑戰。

「常常不小心使用了錯誤的英語用法,」她笑說;連學生也觀察到了:「老師的英文有進步喔!」但賴宜玟一點也不以為意,「如果連我都敢站在這裡,勇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同學們還有什麼可害怕的?」不是準備齊全了、完美了、不犯錯了,才能使用英語這份工具,而是要勇敢嘗試,不害怕犯錯,才能讓這份工具為你所用。

「不要害怕,勇敢走出去,與世界連結」,12年前,那個帶領童軍團上山下海、征服自我的音樂老師,如今仍然在做同樣的事,而且會一直做下去。

賴宜玟於2018年與宜昌國中學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