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惠:我總是問,對於孩子,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

長年致力於推動幼兒閱讀教育的張美惠老師。(拍攝時間20190517)

「我覺得,我在幼兒園很快樂啊,但我已經長大了,我人生的旅途正要開始呢!」這是一位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對自己人生進程的分析,看似成熟,對成長了然於胸,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語彙,思考深入到位,讓長年致力於推動幼兒閱讀教育的張美惠聽了忍不住笑彎了眼睛:「這一定是閱讀帶給他的!」

把家長變成夥伴,一同為孩子努力

的確,人生是一場旅途,學的是化工與食品加工,從小喜歡孩子的張美惠,她的人生旅途並非以「老師」為起點,一條路走到底;而是彎彎繞繞地,意外的跟著同學轉考幼教學分班,然後就從工廠走到了幼兒園,成了幼教老師,從此也停下彎繞,一做就是25年。

「我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這份覺知,讓張美惠更敬重起自己的工作,興起滿懷使命感;而「孩子也是我的老師,」並非教育科系出身的她,深知所學不足,因此只要在小朋友身上,或幼兒教育方面發現問題,就會想盡辦法尋找答案,不會的就去學,不懂的就一定搞懂,不斷透過進修、研習強化自我,只要學到什麼,就馬上試著應用出來,而她也在這個時候,接觸到幼兒閱讀,進入繪本世界。

在偏鄉,想推動閱讀,並不容易,張美惠表示,由於大竹位於台南縣白河鎮郊區,居民世代務農,學區內家長多屬社經地位弱勢,幼兒多是新住民子女,或與祖父母同住,隔帶教養議題嚴重,因此「我不識字、我看不懂中文、我很忙、我不懂怎麼帶孩子閱讀」的家長們,成了推動閱讀時最需要化解的難題。

「在文化刺激嚴重不足的偏鄉環境中,學校可說是孩子成長唯一的依靠,而閱讀更是縮短城鄉差距、打開世界大門的唯一一把鑰匙,推動閱讀,年紀越小越重要。」因此即使困難重重,張美惠也要一試。

張美惠擔任溪北場閱讀素養種子教師研習講師。(拍攝時間20210324)

看見孩子的需要,發現自己的不足

張美惠透過每學年連續八週的「親子閱讀營」,帶領家長學習如何教孩子閱讀,由於目標是家長,所以配合家長時間選擇夜晚舉辦,「經過閱讀營,家長就會開始理解閱讀的重要性,知道帶領孩子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她更針對新住民家長及阿公阿嬤,推出「子親共讀」,教導小朋友回家念故事給家長聽,讓不識字、不懂華文的家長,也跟著孩子一起學國語。

她更結合許多理念相同的媽媽們,連結圖書館資源,共同成立「蓮鄉媽媽說故事團」,每逢週末,一群媽媽便放下手邊工作,窩在白河圖書館裡講故事給小朋友聽,讓忙碌的父母有喘息時間,更重要的是,吸引小朋友走進圖書館,養成閱讀習性。

「當你看見孩子的需求,就會看見自己的不足。」張美惠說;但不能只看見不足,而要化為行動,勇敢去做、去挑戰,才會發現問題,進而使想法更為創新精進。

「當然,也可以用一套方法一教25年,但我總是問:對於孩子,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她回想,剛當幼教老師時,每個禮拜她會刻意安排一天「散步日」,帶著孩子們離開教室,在社區裡體驗真實生活,看見有人家在蓋房子,有農夫在插秧,聽見不同季節的蟲鳴鳥叫,聞到空氣中飄散著不同花香,散步成了另一種閱讀。

沒想到,散步到後來,更發展為在地文化特色課程,帶領孩子瞭解家鄉生活、關懷體貼長輩需要,整套課程得到了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肯定。張美惠進而與多所國小附幼結盟,進行在地化課程交流,讓孩子結交更多外地朋友,瞭解不同城鄉特色與差異,以擴展視野,豐富生活經驗。

獲得108年師鐸獎肯定的她,即使去年退休,但學習的腳步未須臾停歇,仍繼續於台南大學學習如何從事課綱評量,如何於閱讀素養課程中,協助老師進行選書及提問單設計。

「孩子的思考力能夠越早被培養起來越好,而透過閱讀是最好的、最能夠深入的方式。」張美惠說,閱讀教育值得她窮一生之力探究與推動,即使暫別杏壇,但她對教育的熱情持續燃燒著,張美惠的人生旅途正要開始呢!

張美惠老師榮獲108年師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