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教學是未來趨勢,需要更多創意滋養學習養分

現在的年輕學子出生於網路世代,利用科技工具學習並不困難;對老師來說,因為軟體的技術操作介面愈來愈簡易,相當容易上手,較為挑戰的部分其實是課程設計的創意。這是現今教育的趨勢,未來疫情過後將成為常態,面對如此變革,不論老師或學生都必須調整步伐。

線上授課畫面截圖

一場疫情讓全世界都體驗了與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教學現場的影響更是巨大,從110年5月開始經歷了停課不停學,以及之後多所學校因應疫情滾動式調整,隨時都必須做好停課的準備,老師的教學場域從實體轉到線上,甚至是虛實混成的教學模式,過去二十年緩步進行的資訊融入教學策略,一夕之間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加速了以數位科技工具輔助教學及學習的發展進程。

行動學習早已建置完備

因應數位學習的趨勢,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早在十年前就已推行「行動學習實驗計畫」專案,完成校園局部的高速、無線網路基礎建設,建置「行動推車與行動筆電」的行動學習載具,讓師生可以在教室或戶外場地發展出無所不在的數位行動學習。

到2015年,又發展「酷課師」學習平臺。時任北一女中圖書館資訊組長,現為校長秘書的陳怡芬,有感於常有學生代表學校參加各式競賽,必須請公假,之後必須向同學借筆記抄寫,或是找老師補課,學習效果不如平常上課來得好。她想到,美國線上課程平臺Coursera與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MIT OpenCourseWare)兩項計畫,可提供大眾免費旁聽線上課程,因此有了錄製課堂影片的想法。如今在平臺上已放3,000支影片,除了校內學生,還有許多教授及其他學校的學生也都有訂閱。

有溫度的互動討論

由於資訊融入教學的規劃早已進行且成效顯著,因此當疫情來臨所有課程必須由實體轉為線上時,教與學兩方都可以快速因應,直到疫情暫緩恢復實體上課,也可繼續採行線上與實體搭配的混成教學方式。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進一步說明,老師將錄影課程放在網路上,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反覆觀看加深印象,許多學生因此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效。然而,不論線上同步或線下非同步,都缺乏師生之間真實的面對面互動。

在國外,有利用數位工具建立的虛擬學校,例如美國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被規劃到七個城市駐點,每一個學期到不同的城市,早上上網學習邏輯思考、創新,以及問題解決的方法;下午就在城市四處探訪、體驗當地文化,並主動找問題、解決問題。沒有校園及實體的教室,學生都是在網路上與老師互動。

陳智源校長表示,「學校的功能是提供一個空間,讓學生可以進行更多樣化的探究實作學習,以及有溫度的互動討論,這是線上沒有辦法取代的。」

線上學習帶來許多便利,例如省下了交通的時間,在家裡可以穿著舒適輕便;然而,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個人差異化及心理層面輔導,卻也考驗著老師。

日本有一所全線上教學的「N高校」,學校有二十幾種線上課程,師生在網路上互動,也可以利用通訊軟體開班會,並在線上遊戲中一起進行戶外教學。這所虛擬學校的招生情況十分踴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十分良好,但在開辦三年之後,校方發現虛擬學校因為缺乏實體的互動,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層面的輔導需求,因此招聘具有心理師背景的師資入校。這是國內未來因應網路學習的教育趨勢當中,一個必須關注的重點。

數位教學協助偏鄉小校

運用數位工具輔助學習,在教學資源較為不足的偏鄉,也發揮了效應。

多山面海的臺東,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偏鄉小校的比例偏高,加上近年來少子化的影響,有將近半數班級的學生人數不到十人,還有師資不足的問題也相當普遍。國教署中央輔導團人才培育計畫近年致力於輔導當地的偏鄉小校,國教署中央輔導團人才培育計畫近年致力於輔導當地的偏鄉小校,由中央輔導團核心教師與在地核心老師帶領培訓種子教師,成立大臺東生態學習圈,透過教師社群共備,並利用數位工具開啟雲端虛擬教室,串連臺東三校與蘭嶼四校的學生一起線上授課!

計畫目前包含兩種模式;蘭嶼是以四校四年級語文,共同授課,再接而臺東三校則是全校教師,領域一同進行共備,邀請三校同一年級的孩子都在數學、自然社會科擁有線上,在老師的引導下,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上氣氛活絡,孩子們透過視訊在歡樂中學習,每一個人都有明顯的進步。「所有課程都是教師團隊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共同設計,我們每週都會碰面,平常也都會在線上的群組討論,分享彼此的教學心得及課程設計。」中央輔導團培訓教師蘇淑菁老師也不諱言地說,偏鄉小校裡有部分是特殊生,與同年齡的孩子在學習能力上存在著落差。針對個別差異化的孩子,老師們設計了有系統的提問方式,當孩子答不出問題的時候,可以選擇降階的提問;或發現孩子的程度已經提升,也有升階的問題可以讓他作答。

在疫情期間,學校的課程完全不受影響,平時的準備讓學生的學習不中斷,老師也能從容應對。回首初期來到臺東偏鄉主動提出協助教學的艱辛,始終抱持著「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功」的初衷不變,看見孩子們的進步,蘇淑菁老師感到一切都很值得。

期待學生能自主學習

時代巨輪不停滾動,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科技工具成為教學的利器,但它畢竟只是工具,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設計課程,以及在未來學習方式勢必愈來愈多元化的情況之下,高中及大學以上的學生能夠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依照自己的學習目標及興趣,從多元化的學習管道自主選擇,因為單一的知識領域已不足以應對未來多變的世界,如何跨領域學習,掌握開啟未來世界之門的鑰匙才是關鍵。

曾經有一位老師提出一個有趣的比喻:《哈利波特》裡面出現過的老師十分眾多,教學者想成為什麼樣的老師、想對學生施展什麼樣的魔法,老師也需要學習創新,但是當老師們遇到科技,常會擔憂學生應付不來,其實不用擔心,生命會找到出口,學生會發展出自己的學習經驗。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創意,為學生帶來更有效的學習養分。」蘇淑菁老師表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為人服務而產生,因此要善用科技,但終究要回歸於人的本心,以教育來說就是學生需要什麼,而教師能帶給他們什麼。

這場疫情讓大家看見所有的專業都必須跟隨時代脈動,因為無常的海嘯何時發生沒有人能預料,愈早做好準備才能有所應變。

參與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學校,在總計畫協助下,透過講座與國外學者連線,汲取混成學習與教學的經驗,也嘗試在課堂中運用;愛思課團隊研發線上教師專業增能工作坊,在極短時間內因應疫情、轉化為數位教學、混成學習的範例,提供教師們面對現場急遽的變化。7月1、2日於建國中學辦理的「未來學習博覽會暨研討會」,將邀請教師們分享課堂實踐數位教學的經驗,歡迎大家一起共學,一起面對未來數位教學與混成學習的新挑戰!

※因應國內當前疫情嚴峻,為降低群聚感染之風險,本活動將改為線上方式辦理,歡迎教師們踴躍報名!

https://forms.gle/NqPCifHcMJgMyc4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