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賞識思維?它有什麼重要性?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百分百錯覺」展場一隅,(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面對人工智慧崛起的AI時代,孩子還需要另一種AI(Aesthetic Intelligence)──美學智能,如同身體肌肉需要鍛練,腦袋的「思考肌肉」更需從小開始練習!

「賞識思維」的原文是「Artful Thinking」,源自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課程,我思索了許久,才湧現符合其精神的中文翻譯。而在解釋賞識思維是什麼之前,先讓我打個比方。

如果你計畫去阿里山玩,行前要準備哪些東西?最重要的當然是地圖,不論紙本或導航,有了地圖就能避免迷路,還能探索藏在大山之中不為人知的祕境,以及抵達多條如仙境般的步道。在地圖的引領下,就算身處雲霧繚繞、伸手不見五指之中,也不會感到心慌。

少了地圖,不但容易迷路,而且處在迷途的挫敗情緒中,很可能讓自己立刻下主觀判斷,最後的結果,或許就此和祕境美景絕緣,錯失旅遊的樂趣。

阿里山擁有8 大賞櫻景點,以及觀賞日出的多條路線,而人的思考也是如此,都需要先確定目標,即是對應核心素養項目的思考稟性。而多不勝數的路徑,就是指引方向的心智地圖及思考羅盤。課程中,老師、學生與家長都必須擁有一個共同語言及目標來定位。

要了解賞識思維,必須先釐清Artful + Thinking 分別是什麼、不是什麼?

Artful =運用符號

釐清Artful的是與不是。

Thinking =思維

釐清Thinking的是與不是。

「Artful + Thinking」的最迷人之處, 就是將虛無飄渺的思想,透過「調色盤」的比喻、顏色的分類,將看不見的素養與思維具象化及符碼化。

賞識思維的重要關鍵, 在於「深思熟慮的觀看」(Slow looking)!在科技高度發展、環境變動快速的現在,人類的腳步被大量資訊推著向前,很難停下來,而賞識思維卻是一個要求「慢下來」、「停下來」、「靜下來」的思考系統。

不在理解藝術技法,而在大腦思考

每一次的鍛鍊,都從1 分鐘的「安靜觀看」開始。千萬別小看這1 分鐘,學生以深思熟慮的方式欣賞美麗名畫,可視為鍛鍊思考的重要「暖身」。在賞識思維的課堂裡,學生是主體,老師授課的目的是「鍛鍊思考」,在不以灌輸知識的前提下,減緩趕教學進度的壓力。學生在經過數分鐘深思熟慮的安靜觀看後,與老師展開深度對談,這些都足以一一鍛鍊腦袋中6 個「思考稟性」(Thinking disposition)

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零點計畫」的賞識思維課程裡,將大腦的6個思考稟性:「觀察與描述」、「比較與連結」、「提問與探究」、「證據與推理」、「找出複雜性」及「探索觀點」比喻為藝術家調色盤上的6種基本顏色,使用者可靈活運用這6 種「顏色」,互相搭配、混合,讓思考更多元、豐富及有層次。

至於,為什麼我們需要深思熟慮的觀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中,賞識思維的倡議教授莎莉.蒂什曼(Shari Tishman)曾表示:「深思熟慮的觀看,是現代人習慣快速瀏覽的重要制衡機制。」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快速掃描周遭環境,並且不加反思的獲取表面資訊,接著很快的繼續前進,因此容易快速形成一個既定印象。既定印象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這種快速,讓我們傾向採取「填空」模式,就像聽到幾行歌詞,就知道整首歌曲。當然,快速瀏覽是現今的重要技能,但有些事情很難一目了然,需要藉由大量的資料、反覆查驗與思量後,才有辦法看到全貌,並做下正確決定。

當我們思考、思辨時,是一種深沉的腦力活動,它需要時間, 而且需要很多時間。因此我們可以說:快速瀏覽可看到事物的輪廓;而深思熟慮的觀看,則看到輪廓之外的更多細節及複雜性。

(完整文章請見《ARTFUL THINKING 激發孩子潛能的哈佛名畫思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