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2015年3大國際教改趨勢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二○一五教育政策展望:啟動改革〉。「為工作能力做準備」、「促進教學專業的評鑑」、「加強弱勢學生的照顧」等三大趨勢,值得深為教改第一線的老師們參考

這份報告觀察、分析從二○○八年到二○一四年這六年之間,OECD成員國內所發生共約四百五十種教育改革政策,希望能帶給政策制定者及關心教育者更多改革靈感,在摸索、改革之際,參照其他國家是如何在國情與國際需求間,因應教改上的共同難題。

趨勢一:為工作能力做準備

從趨勢面來看,在這四百五十個教育政策改革中,高達二九%的教改政策是朝「為未來而教」做準備。丹麥、瑞典、葡萄牙致力改善其技職教育與訓練課程,也擴充實習訓練、學徒制。並制定新政策,確保學生選擇進修時能有工作。這些國家也和歐盟合作,調整了國家認證機制,讓教育制度更透明。

報告中特別提到丹麥公校義務教育體系的教改。丹麥義務教育共十年(七~十六歲),主要目標除了希望學生能熟悉本國文化、歷史,也能深入認識他國文化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由於丹麥收留許多政治庇護移民,每十個小孩就有一個小孩來自雙語家庭。丹麥從一年級開始有英語課(舊例是三年級),主要課程分成人文、實用創意(譬如一到五年級的視覺藝術課,四到七年級的設計工藝、家政課)及科學等三大學群。除了一般想像到的學科外,丹麥學生的必修科目還包括「道路安全」「健康教育、性教育以及家庭研究」「認識教育、職業以及勞工市場」。

特別的是,丹麥從二年級開始就有類似會考的全國性檢測。學生在二、四、六、八年級階段,要接受本國語的閱讀測驗;三、六年級則會有數學測驗,英語則是七年級時檢測,八年級要考地理、生物和理化。更特別的是,九年級結束時,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會考,除了紙筆測驗,本國語、英語、科學和化學這幾科還要加考口試。這是為了要確保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有做好扎實的基本功,升上義務教育最後一年的十年級時,才不會有課程銜接不良的問題。

趨勢二:促進教學專業的評鑑

有二四%的政策是希望能帶來「更好的學校」,其中跟師資有關的政策更是改革的關鍵。多數國家都同意,專業且動機強的老師,是成功教育體系的致勝因素。澳洲在二○一一、二○一三年分別針對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明確的指標。

澳洲公營機構「澳洲教學與學校領導研究所」(AITSL)的網站上有清楚的架構與豐富的資源,還提供教師自評工具,對於建立專業教師、校長平台,值得參考。各國對於教育評鑑也愈來愈重視,好比義大利擬定了新的政策,發展學校內、外部評鑑的工具與機制。

趨勢三:加強弱勢學生的照顧

有一六%的教改是聚焦在「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報告指出,OECD成員國中十五歲的學生,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人並不具備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技能。

為了從源頭改善問題,不少國家重金祭出支持弱勢學生、族群以及偏鄉學校的政策,如英國教育部針對國中、小清寒學生的「學生津貼政策」,紐西蘭在全國學校課程裡融入毛利、太平洋民族的文化。

澳洲和波蘭則是從學前教育著手,全面給付弱勢幼兒的學前教育和提供特別照護。波蘭還從二○一一年起,將五歲的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今年起,三到四歲的幼兒將有權接受學前教育。韓國則是從二○一三年起,提供三到五歲幼兒課後照顧。

根據OECD二○一三年的報告,在知識經濟體系下,除了提升技能,學生若能完成高中教育,甚至再進修,將有效減少失業率,提升未來工作競爭力。根據最新報告,韓國、日本、荷蘭、芬蘭、加拿大、澳洲和愛沙尼亞等國,在這方面屬於高效能的教育體系,比其他國家更能兼顧教育平等與品質,因為不論學生的社經背景為何,這些國家的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數學素養的表現上,成績都在成員國平均之上。

不少國家也打算改變留級、無法選校以及教育分流的制度,認為這些制度是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法國打算鬆綁平均每三個學生當掉一個的嚴格留級制度,降低留級門檻。奧地利依學生性向分流的時間也從九歲延後至十四歲,九年級再讓學生選擇學術或技職教育。

台灣的教育發展一向重視落實教育公平正義,此報告提出的「為未來準備」面向以及師資專業發展、學校評鑑等趨勢,是我們可以再細緻追求的方向。

資料來源:2015-03 親子天下雜誌65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