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班級經營-帶孩子看見生命不同的風景

「情緒背在身上,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運用薩提爾對話法,蔡志豪發現孩子比較能夠卸下防備,願意分享他的內在。因為孩子會發現,老師找他對話,只是陪他一起體驗他的情境,感受他的選擇,經歷他的困難。課程設計提問的層次也跟著不同,理性和感性一起來。

到訪這天恰好是蔡志豪生日,學生的祝福布滿了整個黑板。劉潔萱攝

「我們愛菜頭!菜頭老師,生日快樂!」記者到訪雲林縣鎮東國小五年三班這天,看到黑板上滿滿的愛與快樂,原來這天剛好是導師蔡志豪的生日。

距離第一次評量還有3天的課堂上,黝黑清瘦的蔡志豪坐在ㄇ字形教室的中間,壓低聲音和學生檢討著數學答案卷。「你答的跟我想像不一樣,我很好奇你怎麼會這麼想﹖」「對不起,請講慢一點,我不是聽得很清楚。」「你有點嗨,請先深呼吸一下。」課程間除了蔡志豪想要擦掉布滿生日快樂的黑板,好跟學生解題,引起一陣哀嚎外,整個班級熱絡卻也井然有序。

下課後,這群不怕生的孩子擠到訪客的位子上觀望,說他們喜歡老師,因為老師的功課很特別,很會講笑話,會帶他們玩樂樂球⋯⋯後來還一人一拉炮繼續「祝壽」,在操場找了幾個同學和老師拍照時,更有許多同學「見縫插針」假裝幫忙搖鞦韆,攀在鞦韆架上搶鏡頭。

蔡志豪與學生相處融洽。攝影在操場找了幾個同學和老師拍照時,一旁的同學立即「見縫插針」假裝幫忙搖鞦韆,攀在鞦韆架上搶鏡頭。劉潔萱攝

才開學兩個月,師生和樂融融、默契十足,「是學生很給面子,有時候也會兇也會大聲啦,」蔡志豪腆靦中帶點得意。蔡志豪自教學開始,即身兼行政工作,主修自然科學,卻因帶班,國語、數學都得教,因此學思達的教學模式成為他學習的養分,還成立「國小國語科學思達共備教學社群」和大家交換教學經驗。

在安靜的情境中思考

帶上個畢業班時,學生對蔡志豪的創新教學反應很好,但習慣了「發言」的他們,在上其他沒有翻轉的課堂上,因為坐不住、愛講話,導致有些老師投訴班上秩序不理想。蔡志豪一直覺得很兩難,如何上一堂豐富的課程,又能讓孩子適應其他老師的傳統教學模式;直到上了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教學,才讓蔡志豪體驗到融入薩提爾教學的魔力。

蔡志豪開始重視自己的語態與姿態。過往為了讓學生嗨一點,帶動學習氣氛,蔡志豪講話速度快,現在他試著讓自己能動能靜,上課會刻意放慢語調,語氣沉穩,讓學生不用一直在嗨的情緒。和學生討論的時候,他會搬張椅子坐在ㄇ字形教室的中間,呈現一種平起平坐的氛圍,不用刻意行間巡視。他體驗到老師很靜,也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內容,點燃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安靜的情境中思考。

蔡志豪以前花很多時間去設計講義,融入薩提爾後,他反而花比較多的時間,與學生臨場互動。他會透過正向的好奇,引導孩子思考,經由對話,幫助孩子看到自己。譬如這天早上,他看到一幕「某男生在罵某女生」的畫面。身為導師的蔡志豪於是和男同學展開一場對話:

師:小恩啊,你稍微講一下剛剛發生什麼事(調整語態和姿態)。

生:⋯⋯(都講另一位同學的錯)

師:你知道,老師覺得可惜(引起好奇)。前幾天老師跟你媽媽聊天,媽媽稱讚你是樂於助人的孩子。可是剛剛那狀況,大部分的人會認為你是怎麼樣的人呢﹖ 

生:哭⋯⋯

「我沒指責他,還說出他的優點,他就卸下心防,掉下眼淚來,」蔡志豪補充,「雖然他不會馬上改,但我絕對相信,這樣的對話比我罵他、處罰他更有用。」

又譬如高年級老師一定會碰到不寫功課的問題。蔡志豪透過對話,才知某學生因為以前在安親班被老師「騙」寫功課(寫完就回家),結果寫完不能回家,接著還寫評量又要看書,於是就開始不寫功課。蔡志豪問孩子還討厭那個老師嗎﹖(回溯)你現在想,這件事傷了你嗎?(對事情的評價,嘗試讓孩子看到不同的觀點)「孩子當然不會痛定思痛,馬上寫功課,但你會發現他對寫功課的態度變了,」蔡志豪強調。

克服慣性,權威擺一旁

這樣的對話,不會憑空獲得,是蔡志豪深刻練習得來的。譬如「稱呼名字」,對蔡志豪就是個大關卡。在學校,許多老師叫學生是用號碼,要不然就是連名帶姓;但薩提爾的對話強調停頓的重要,叫對方的名字就是個停頓技巧。而且只叫「名字」,會讓對方有較放鬆、較親切的感覺。以往老師要叫孩子時,總是有「事」需要「處理」了,才會叫孩子的姓名。「既然要『處理』事情,自然就會開始用『威嚴』或『威脅』的口氣,連名帶姓,充滿霸氣的叫學生過來,」在卡了很多次之後,蔡志豪終於可以比較坦然的只叫學生的「名字」來對話了。

對話需要時間,偏偏課程是有進度壓力的,蔡志豪會運用團體的力量,針對每個人都能經歷的話題,結合課程,導入「比較評估」層次的提問,讓孩子提取自身經驗來對照文本,師生更能互相交流討論。譬如五年級國語第一課篇名叫〈做人做事做長久〉,旨在說明「做事負責的重要」,是最適合開學時,老師拿來「訓話」的好文本。但蔡志豪決定要從「感受」切入,他利用情緒卡問學生課文中小師傅的心情是什麼﹖學生跳入「甕中」,選取「體貼」,蔡志豪順勢問學生,「生命中,有沒有人讓你感受到體貼﹖或者自己曾經做過『體貼』的事?」

學了薩提爾後,蔡志豪開始試著不說教,不指責,也不急著給學生答案,而是當孩子不確定該採取什麼行動時,分享「老師有一些想法可以提供參考,你需要嗎﹖」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然而,人的慣性最難克服,學習都會上上下下震盪,這時候,我除了再讀書,上工作坊,也告訴自己,我夠努力了,要欣賞自己。唯有學會欣賞自己,跟自己對話,才能跟孩子良善的互動和對話。

蔡志豪就是這樣保持正向的好奇,不斷的探索與核對,確認想表述的東西是否充分讓學生理解,是否連結了自己、學生與教材。放下老師的權威,蔡志豪「請、對不起、謝謝」掛嘴邊,因為他深信,當老師最大的價值,不是課業上多大的幫助,而在於,當孩子遇到任何困難時,能感受到支持他、陪伴他的那股力量,讓孩子能夠愛他自己。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