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藝術》 轉動你我對事物的想像力

《會動的藝術》 轉動你我對事物的想像力

提到動力機械,我們通常聯想到有實務明確目的的功能:工程師利用動力來打造車輛,設計師則用來發明有趣的玩具;又例如蓋房子所需要的堆土機,我們搭乘的電梯等,無一不用到動力機械。

很多人對機器的印象是冰冷且沒有人性的,藝術家們卻用詩意的眼睛看待它們。他們不用畫筆,而是用鐵鎚和電鑽,在電火四射中創作,於是,美術館爬滿鐵皮水桶做成的寄居蟹,停著一架架飛行器,還有自顧自發出怪奇聲響的樂器,以及一座上了玩具發條的未來城市。他們以機械零件作為創作材料、收集、拆解、研究構造、改造、組裝、實驗,並且在機器中加入自己的記憶與奇想,讓它們訴說著自己的情感和回憶。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自即日起至4月26日推出「會動的藝術」教育計畫,展出徐瑞憲、邱昭財、王仲堃及盂施甫等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多項具互動性質的現地製作及體驗裝置,將呈現藝術家運用動力機械實踐的種種創作巧思。

人類從未停止對於「動力」的想望;它為空間注入時間的流動性,觸發、擾動著觀者對眼前場域的想像。藝術家亦熱衷於此,透過機械製造的概念進行創作,細察物理原理生成的動態,展現物外之趣。

此次教育計畫的四位藝術家作品中,徐瑞憲《一種行為》將蒐集而來的鐵皮水桶裡置入馬達,以機械動作與外觀擬仿童年在沙灘看到的寄居蟹;他也在《痕跡》作品中藉由動力機械規律、節奏的運行,劃下時間的軌跡。

邱昭財《轉轉電力公司》則以人力發電為概念,透過低科技的機械,由玩具中的發條機制儲存能量並轉換動能,省思人類對能源的依賴現況與未來;另一件《敲響》之作,則將蒐集的容器齊聚鏗鏘奏演;而在北美館委託製作《小宇宙》作品中,觀眾可一窺機械運作帶來的驚喜表演,喚起對童玩的奇趣想像。

作品畫面

王仲堃《傾倒時刻》以雨棒運行的聲音作為媒材創作,創造會發聲的動力裝置;作品《空.器》透過氣閥產生的聲音,讓觀眾透過觸覺來感受聲音;《搖擺笛》則隨時邀請觀眾參與,以不可預期的方式啟動作品的聲音。

作品畫面

另一方面,盂施甫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會動的事物,在《街角飛行》作品中,以古希臘神話雅典工匠與其子伊卡洛斯逃離迷宮的故事發想,打造類似飛行器的動力裝置,裝載人類渴望的飛行的夢想;他並以羅馬神話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為名,創作受北美館委託《密涅瓦之翼》,強調藝術家獨鍾於手做的過程,彰顯人們作夢的可貴。

展覽期間親子導覽活動外,還規劃工作坊「動力實驗室」,提供5-12歲觀眾的活動,帶領參與者透過創作一起來實驗!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玩具是運用到動力的原理呢?歡迎一起透過「動」的原理,重新感受日常生活,原來藝術也可以這樣動起來!期待大小朋友一同探訪,找回自己的童心。活動全數免費參加,相關資訊請至官網(www.tfam.museum/kid)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