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豐榮國小老師葉雅菁 為救阿嬤的孫子而留在偏鄉的老師

葉雅菁帶孩子手作木棉花,她認為孩子就像種子,每朵花開的時間都不相同,需要養分的滋養與投入。

兩手提著大小包行李,望著新到任學校旁,偌大的墓仔埔,一片荒蕪蒼涼,葉雅菁忍不住掉下眼淚,「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在如此偏僻灰暗的地方,展開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出生於繁華都市,碩士班期間順利修習完教育學程,分發至雲林縣豐榮國小,對未來的憧憬,如今在一片墓園前嘎然止步,接下來的問題是,究竟要走還是要留?

在需要你的地方,留下光和熱

一開始,她做好一個稱職的老師,照顧好自己的學生,但每天總想著離開;後來,擔負起行政工作,必須照顧全校的孩子了,責任更大;而就在這個時候,一支從新加坡來的跨國志工團隊,以無比的教育熱情,撼動了葉雅菁。

第一天,「新加坡動能成長團體」一行人來到豐榮國小,一下車,便可立刻喊出學生的名字,這等功力,是因為志工們遠在新加坡時,每天看著學生的照片,熟讀每一個孩子的資料與背景,對於每個學生、每個家庭背景,簡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熟悉。

從這一群志工身上,葉雅菁發現,愛的穿透力,竟可超越任何界線,從一個國家進入另一個國家,從繁華國度進入窮困偏鄉,於是她問自己:「如果連外國人都可以這樣愛我們的孩子,我們自己的孩子,難道不愛嗎?」

有一天,一位阿嬤來到學校,擔憂地說,兒子與媳婦都吸毒,請學校一定要救救自己的孫子,一瞬間,葉雅菁突然領悟,都市的教育資源豐沛,其實並不缺她這麼一個老師,但對於資源相對貧乏的偏鄉,正需要她奮不顧身地投入。要走還是要留呢?「我好像……很想留下來……」,這聲音,越來越大。

在放學後的教室裡,依然充滿愛與學習

決定留在偏鄉,葉雅菁更積極為孩子寫計畫、設計課程。她發現,這裡的孩子,放學後大多沒有參加補習,家中無人照料,只好餓著肚子在外遊蕩,她擔心孩子因此學壞,於是申請「夜光天使點燈計畫」,提供免費的課業照顧,與營養豐富的晚餐,讓孩子們能安心學習與用餐。

暑假期間則推出「夏日樂學」夏令營,學習生活自理以及多元才藝,甚至融合英語教學,帶領學童認識家鄉酪農業;結合食農教育,舉辦廚藝學習營活動;更讓孩子走進社區,為家園拍攝紀錄片,帶領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葉雅菁心心念念都是孩子的需要。

她指出,偏鄉孩子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較為薄弱,所以特別教導學生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影片拍攝,從蒐集資料、尋找題材、撰稿、採訪,到學習與家鄉長輩互動,與團隊互助合作,影片製作完成後,更鼓勵學生站上舞臺,向觀眾介紹作品,對於偏鄉孩子來說,每一項學習都是生命的突破。

「當你看見孩子學會了什麼時,那種快樂的神情,你就會相信,一切堅持與付出都是值得的。」葉雅菁的投入,喚醒了沉睡的豐榮國小,媒體報導不斷,老師、家長也紛紛投入,「如果想堅持做好一件事,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的。」2020年獲得師鐸獎肯定,但葉雅菁始終知道,在她每一步前進的足跡中,都有團隊老師們共同堅持與努力的身影,「我們一起創造了偏鄉學校的無限可能。」

葉雅菁與孩子們的閱讀課,從繪本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在世人棄絕之處,注入新生命

學校旁的木棉花道,每逢開花季節,棉絮四處飛散造成附近居民困擾,希望學校將木棉全數砍除;面對公共議題,葉雅菁帶領學生一同討論,如何將被人厭棄的木棉,轉化成為社區特色。

於是他們決定,選在兒童節當天,舉辦一場「木棉花文化節」活動,於花道上以各種方式,呈現木棉花的特色,如表演、文創商品DIY等,提供學生多元展能機會,同時吸引村民共襄盛舉,一起來認識木棉花。沒想到,引起許多熱烈迴響,從那時起,4年來,木棉花已成為社區地方特色,不再是困擾了。

認識木棉,就能接納木棉;認識偏鄉,就能看見偏鄉孩子的需要,為他們稍做停留。葉雅菁說,孩子就像種子,每朵花開的時間都不相同,需要養分的滋養與投入;而讓偏鄉孩子展露光芒的關鍵,或許在於有一位不懂放棄的老師,穿山越水來到偏鄉,把愛留在這一片等候已久的土地上,讓偏鄉孩子有了希望。

葉雅菁希望與團隊老師們共同努力,一起創造偏鄉學校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