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老師升級科技智能,永春高中打造超級課堂

新興科技北區推廣中心由永春高中校長張云棻(圖中)擔任計畫主持人,帶領團隊進行培育未來教師的重點活動。照片:倪旻勤

108課綱的成功關鍵之一,是教師能否在教學中應用新科技。設立於永春高中的新興科技北區推廣中心,以教師研習、體驗課程、論壇等活動,推廣將AR/VR、AI等新興科技融入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習更有效率。

正值暑假,永春高中的新興科技推廣基地,卻充滿忙碌的氣息。

電競教室中,學生正嘗試修改編程語言,測試「機器人波比」是否如預想中舞動;另一頭的電腦教室,老師們正投入研究「機器人程小奔」,試圖通過網路攝影機,讓文字出現在機器人顯示器上。這兩場活動,都是永春高中新興科技推廣中心舉辦的營隊,一個是針對學生的暑期營隊,一個是服務老師的研習營。

2018年,永春高中多了三間特殊教室,有3R科技教室、3A電競教室和虛擬攝影棚。這是教育部為了讓老師和學生,親身感受新興科技的奧妙,而成立的體驗中心。

這個體驗中心建置在「新興科技北區推廣中心」之下,是為了鼓勵老師將3A──AR(augmented reality, 擴增實境)/VR(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大數據、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技術融入教學。透過這些新的科技工具,讓過往抽象的教學具像化,因而發展出創新教學模式。

在108課綱中,看重學生是否有掌握、分析、運用科技的能力。永春高中校長張云棻認為,新課綱成功關鍵之一,是教師能否在教學中應用新科技。因此,永春高中的使命,是全力協助老師做好相關能力準備。

永春高中數學老師,同時身兼新興科技北區推廣中心主任的曾慶良提到,傳統教學中,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抄,互動性不高。因此,對老師來說,學會運用新科技設計課程,能讓學生使用易用性高的載具,刺激感官、增加感知性,也提高專注度。他解釋:「學生的反應一定是遠大於以前,因為他們可以看到、感受到東西。」

如國文課學到的〈再別康橋〉一詩,在過往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較難理解作者的心境,而讓學生戴上 VR眼鏡、走上康橋,感受到湖水、金柳,也許更能體會作者想起康橋時,內心的柔軟。曾體驗VR導入教學的學生余宸慧表示,戴上VR眼鏡後,可以到地球的每個角落踏查,讓他清楚看見不同地方的差異。

不同課程、不同單元,都有最適合使用的技術。像是地理課講到地形時,用MR(mixed reality, 混合實境)投影等高線在地景上,對應真實地貌,進而了解等高線的意義。上地科課時,很難弄清楚八大行星的相對位置,拿出手機在教材上一掃,以AR技術建置的太陽系,赫然出現在眼前。

學生在永春高中的體驗中心體驗VR,親臨實境,提高學習效率。李巧柔提供

五人團隊,辦理超過120場研習

今年暑假,永春密集開設教師增能課程與體驗營隊。從運用AR/VR的虛擬實境設計創作,了解運算思維的海霸程式邏輯桌遊,到學習程式設計的AI 機器人編程,每週課程不間斷,且一場比一場受歡迎。說起課程報名狀況,曾慶良滿臉帶著驕傲:「我們常常報名十分鐘、二十分鐘就搶光,就滿了。」截至七月底,光教師研習,北區推廣中心就辦了超過120場。

曾慶良認為,北區推廣中心的成功關鍵在於──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如去年主推AR/VR,今年才加入AI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明年預計再加入ADAS自駕車系統。每個階段都穩扎穩打,逐漸加深、加廣,讓課程是有系統性、有順序性的擴張。

很難想像,負責這些活動的核心成員只有五位。張云棻認為,團隊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臺北市教育局同意讓各校老師借調到永春高中,暫停原有的課務,完全投入於推廣中心的任務。

她解釋:「我們五個人可以做那麼多事,是因為他(老師)完全是零鐘點,沒有學校其他任務干擾。有的中心可能是用既有的老師,請他減一些鐘點來幫忙,那就會很辛苦。」

建立AI基本認知,未來發展可期

去年度,推廣中心重點是提高大眾的新興科技認知,今年則回到教師教學上。

課程內容從AR/VR進展到AI,同時也持續去年的課程,將內容加深加廣。今年更邀請參與研習活動的老師,每人提供一份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案,集結成冊。張云棻說:「你自己做了一份,可是你同時可以獲得其他人的教案。就是可以去分享,大家就會走得更遠。」

曾慶良坦言,AI剛起步,課程仍停留在幫老師建立思考邏輯的單元,因此AI該如何使用在教學上,尚未有明確方向。例如今年剛開始上AI課程時,就有老師向授課教授提問:「我出了第一次、第二次段考的考卷,是不是就能讓電腦依照過往的題目,幫我出一張第三次段考的好考卷?」教授直接回答:「做不到。」因為老師並不知道,這背後需要極複雜的設定和龐大的資料,老師對AI的理解,仍處於模糊一片。

不過張云棻認為,待熟悉概念後,老師就能正確擷取AI技術,發展出課程教材。其實不只AI遇到這樣的困境,過往在推廣其他技術時,也常發現,老師不知道他的課堂中,哪些部分可以使用AR、哪些部份可以使用VR,因為他們根本不理解這些技術的特性和功能。

張云棻回想民國九○年代時,當時教育部推動的是PPT融入教學,如同現今推廣中心推動AR、AI等技術融入教學。她感嘆:「你看現在哪個老師不會用PPT?可能幾年後,每一個老師都在用AI、AR、VR,就跟PPT一樣。」

拓展客群,廣育智慧教育師資

「怎麼提高動機這件事,其實是中心面對比較大的困難。」張云棻提及,北區推廣中心面臨較大的挑戰,其實是拓展教師課群。從統計數據來看,新加入的老師正在減少,會報名參與活動的老師,多已固定。

因此除了老師口碑相傳、發送公文之外,張云棻也嘗試在校長群組發放相關消息,以及推出親子課程,吸引老師參加增能課程。

經過幾年來的推廣,教師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社群,新興科技教學的概念和技術也漸漸深化到老師的內心,「最後最佳的狀況就是不要有中心,每個老師就是一個中心。」曾慶良欣慰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