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科技大學 以學生需求為主體的品德教育

長庚科大SABADI國際志工服務

前身為長庚護理專科學校的長庚科技大學,早從民國97年開始,就著手推動品德教育,至今已達12年之久,不但連續多次獲得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肯定,去年更再次榮獲此殊榮。

以學生為主體,使改變能成真

「大學生為什麼還要接受品德教育呢?」這是許多人的疑問,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組長陳秀芳表示,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人格發展正處於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若在大學階段持續接受品德教育,可以協助他們形塑價值觀,建構良好的自我認同及方向,「但是,這個時期的大學生,部分價值觀與生活習性已經成形,因此在推動上並不容易。」

在大學推動品德教育,與國高中時期不同,必須改變策略與創新思維,「我們應隨著學生的學習環境及生活脈絡做調整,以學生需求為主體,才能順利推動改變。」也就是說,在打破學生已經成形的價值習性之前,學校必須先打破重新建構。

打破什麼呢?打破以大學組織或學務處為主責的傳統思維,建構「學生品德、人人有責」的校園氛圍;而推動方式也要打破,改以學生為主體,由下而上來推展。

以學生為主體,必須先瞭解學生的需求以及對品德的看法。長庚科大從民國97年,由下而上,透過全校師生、專家及文獻查證,開始發展品德教育架構,歷經三階五德、三階十德、品德美及三好校園幾個階段,更在107年,為了解新世代對於品德教育的看法,透過「品德教育德目重要性問卷」,進行了一場全校性普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同品德的重要性,並選出最重要的前三項品德,分別為:尊重生命、負責盡職、包容接納及感恩惜福。

瞭解世代差異,設計才能符合所需

為進一步了解跨世代畢業校友及在校生,對於推動品德教育的看法,長庚科大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質性訪問畢業校友及在校生,結果發現,無論畢業校友或在校生,對於「校園生活可以促進品德學習」以及「品德內化可以成就未來發展」皆表認同。

而世代差異的看法,則出現在三個層面:生活禮儀上,畢業校友重視生活禮節vs.在校生重視個人獨特風格;學習態度上,畢業校友重視自我要求及自省vs.在校生重視自我權益;職場表現上,畢業校友重視犧牲奉獻精神vs.在校生重視活出個人特色。

陳秀芳認為,跨世代看法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世代背景、社會規範、人權教育及品德表現的認知上出現落差,而「透過這份質化與量化調查,讓我們更加瞭解學生們的想法,有助於我們設計出更符合世代需求的應對策略。」例如,夢想冒險、節約能源、公平正義等,排序上較低的幾個選項,可透過各種課程與活動設計將之補強。

長庚新家族同儕輔導幹部傳承訓練活動

以點線面不同層面,深化與內化

根據這份調查結果,長庚科大運用6E教學策略,以「點、線、面」不同層面,深化與內化於日常生活中,以全方位協助學生學習實踐品德生活教育。陳秀芳表示,「點」,是指融滲課程活動,鼓勵老師運用創新翻轉教學,設計符合學生期待的方案,將生命教育、服務學習、勞作教育、人權法治教育與性平教育等議題,融入各領域課程,以協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發展道德判斷力。

而「線」是以課外活動方式施行,並從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三階,來設計各類活動。如,透過班級經營模式、同儕輔導、社團及網路媒體E化平臺分享,以卡片設計傳情、愛的限時批、我的宿舍生活回憶錄、暖心茶等,提供學生與不同族群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於系列活動中培養內化品德。

「面」,則是透過社團服務學習及大學社會實踐方案,落實品德教育。例如,社區健檢服務、居家護理、老人陪伴或膳食規劃、弱勢兒童探視陪伴、課後輔導、國際志工服務、帶動中小學、部落服務、寒暑假營隊服務、募款義賣及教育部計畫案申請,以實踐自主自律、負責盡職、尊重生命、感恩惜福及團隊合作等美德。

陳秀芳說,長庚科大以培育社會所需的健康照護人才為教學目標;而一個能夠照護病人,以病人權益為優先的醫護人員,除了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在職場上,更應展現高尚的品德,成為身心健康、關懷社會與環境,術德兼修的專業健康照護人才,就是長庚科大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