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推學生自備3C上課:未來平板就像鉛筆盒,是隨身學習工具

「行動載具將如同鉛筆盒,成為新世代學生的學習工具」,臺北市宣布本學年起,擴大試辦「學生自備行動載具(BYOD)到校學習計畫」,此舉被臺北市政府視為劃時代的重大變革,但能否成功推動,關鍵在家長和老師要先做好準備,陪孩子子走一條全新的學習之路。

臺北市志清國小的學生用數位載具上課的情形。黃建賓攝

什麼是 BYOD?BYOD 的數位載具從何而來?BYOD 普及關鍵:家長認同數位教學成效推行 BYOD 的教學現場困境

什麼是 BYOD?

臺北市柯文哲市長在9/1日開學前宣告,本學年起全市擴大試辦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 / 學生自備行動載具)計畫,中小學生將一週半天或兩週一天採行 BYOD,在校也能習慣遠距學習模式,確保人人都有線上學習的能力。

柯文哲市長說,目前日本、美國、新加坡都已經讓學生自帶行動載具到校學習,在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下,遠距學習儼然成為新常態,因此將申請門檻從原本規劃的小五,向下延伸至國小三年級。

「整個世界因為疫情產生了結構性的創新,走入一個學習新時代的里程碑,教師端因應這趨勢,備課的層面與授課的方式、測驗、繳交作業等,都將有新的面貌」,被喻為「「5G 創新科技學習示範學校」、擁有 5G 高頻寬網路的臺北市新興國中楊啟明校長認為,學習加入數位元素,的確擴大了教學與學習的面向,而老師能否與時俱進,是其中的重要關鍵。

臺北教育局資訊教育科陳秉熙科長也觀察,停課後老師們發現最大的問題不在使用哪個平臺,而在教學模式的改變,如何引起學生動機,發展活動的方式都不同了。他預測「未來有實施 BYOD 的班級,老師在教學上會有很大改變,出作業、派送預習素材都可在線上平臺完成,師生互動將從課堂延伸到課後」。

既然改變已經發生,接下來如何讓人人有載具?就成了地方政府的難題。臺北市教育局曾燦金局長說,目前已經可以達到「一生一平板」,但學生只能在學校申請借用平板等載具,用完要歸還,再留給下一班使用;因為公家採購的平板有使用年限,4、5年後就得汰換,長期來看不應完全由政府提供,臺北市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接下來要推的就是 BYOD。

BYOD 的數位載具從何而來?

BYOD 在國外已經開始推廣,來到國內卻是一個新概念,可說是過去「行動學習」、「一生一平板」的升級版,只要家長同意購買,學生就能將自己的載具帶到學校,隨時存放作業、資料,也可根據個別學習需求,安裝適合的軟體工具。

臺北市教育局早在2017年著手規劃,2020展開4所學校試辦,今年起則要擴大規模,「有意願才來申請,準備好的優先」,臺北市教育局曾燦金局長說,計畫初期用鼓勵、擴散來影響,不會強迫參加。如果家長不想買或弱勢家庭沒預算,仍將由市府提供載具,和其他同學一樣進行數位學習,差別只在無法帶回家。

今年九月開學後,北市不少國中小家長都收到一份通知單,調查是否有意願加入 BYOD 計畫,更積極的學校還特別舉辦說明會,爭取家長認同。

但這項計畫申請門檻不低,依規定要有全班家長90%同意參與、學生自備載具率達70%(經濟弱勢學生可免納入計算比例),且班上至少一位老師執行科技融入教學,才能向教育局申請參加。10/7報名截止,臺北教育局統計全市申請 BYOD 的有25校、243班,其中包含國小、國中和高中。只要教育局核可後,學校就會辦理採購,最快本學期就能實施。

臺北教育局也提供誘因,凡實施學校可申請每班1臺大尺寸液晶觸控顯示器、1座班級上鎖置物櫃(載具收納)、及每校至多3座行動充電站等補助。曾燦金局長強調,之所以用這些誘因帶動學校加入,在於資訊科技是每個孩子將來都會用到的,而學校是很重要的學習場域,至於外界擔心 BYOD 會加劇孩子間的數位落差?

他認為落差本就因家庭背景而存在,「反而學校越不教,落差越大,我們想要弭平這個落差,只能靠學校積極介入,才有機會落實網路平權。」

BYOD 普及關鍵:家長認同數位教學成效

能夠執行 BYOD 的前提,在於家長認同數位教學成效,且願意掏錢為孩子購置一臺專屬平板或筆電,因此目前全臺只有「天龍國」臺北市率先提出具體計畫與時程,是否能全面普及?其他縣市仍在觀望。

與臺北市只有一橋之隔的新北市教育局新聞聯絡人陳信翰就分析,新北幅員廣大、校數眾多,現階段並沒有打算推 BYOD,但會鼓勵各校運用多元媒介和不同載具,透過科技輔助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能有自主學習與專題探究的能力,具備面對未來挑戰的素養與能力。

今年五月因疫情加劇而停課,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線上學習,迫不得已讓出自己的筆電、平板甚至手機,有的家庭也因此添購了新載具,使這項計畫得到不小的助力。

臺北市志清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家長陳右儒說,學校從中年級開始就使用平板融入教學,她觀察家中姐弟倆接受度很高,還學會做心智圖、電腦動畫等,這些在大人看來很不可思議的能力;她也發現有些學習軟體要用平板下載,因此在意願調查中勾選了「同意」 。

「其實本來先生覺得沒必要,用學校提供的平板就好」,陳佑儒說,五月停課時家中僅有一臺舊筆電,小四的姐姐品祈天天上課要用,只好緊急又買了一臺新筆電給媽媽和弟弟輪流用。開學後品祈升上小五,導師李衿綺老師很善長使用數位工具,也鼓勵學生課堂上使用平板,孩子學習興致明顯提高,游爸爸考量疫情下隨時可能再度停課,態度才扭轉同意參與這次的 BYOD 方案,和其他家長一起團購一臺給女兒學習之用。

推行 BYOD 的教學現場困境

但並非每一所學校都能用課程專業說服家長,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小老師私下表示,自己的學校只想爭取大電視等補助,讓家長看起來很炫而已,並沒有打算設計數位化的新課程,根本是「玩假的」,連校內老師都沒信心,所以婉拒了《親子天下》的採訪。

臺北市家長協會胡語姍理事長則擔憂「網路世代的孩子們已經這麼離不開 3C,為何還要由市長背書讓3C隨行?」她說,這種提案如果是為了因應疫情,還可以理解,若是未來都要用3C來餵養孩子的學習,「那實在很恐怖,大人請不要帶頭讓孩子無時無刻都虛擬實境,最後只會跟3C對話」,家長協會表態不支持 BYOD,也強調中小學階段一定要限制數位教學的運用比例。

而國中端要推動 BYOD,阻力會比國小更大。楊啟明校長分析,多數老師們擔心學生自制力不足,萬一開放人手一臺,會不會加劇網路成癮、甚至衍生社群交友等問題,因此傾向先觀望一陣子再說;國中生家長則考量購買一臺孩子專用的載具不但有經濟壓力,也容易產生教養衝突、視力惡化等隱憂,多持保留態度。

即使被視為指標型學校的新興國中,本學期內也無法形成親師生共識,先不打算申請 BYOD。楊啟明校長認為,有條件的 BYOD 政策需要配套分階段執行,例如先跟國中生訂定管理使用規則、建立正確使用載具的習慣與態度、遇到不當使用的處理機制等,預估最快下學期或111學年度,再視家長及老師態度,決定是否加入此計畫。

至於高中階段阻力相對小很多,臺北市教育局評估,108課綱於高中階段有探究實作課程,課堂上經常要查詢資料,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也需要存檔,因此對高中學生而言,使用行動載具學習是剛性需求,可以優先推廣 BYOD。

隨著臺北市首推 BYOD,宣告個別化、差異化教學時代來臨,如何管理與善用數位工具,已成為新世代親師生必須一起學習、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