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溝通關鍵6問答:給老師的處方

楊煥世攝

老師與家長的交手,已不知經過多少回合, 就算身經百戰的老師,接下新班時都可能招架不住家長, 本文蒐羅老師們最常遇到的親師交手難題,看看親師溝通如何才有善解?

親師間如何交手是個老問題,卻年年有新招。即使親師關係經營得再好、教學經歷再豐富的老師,都可能在接新班級時,招架不住家長。

真正好的親師溝通原則在書本裡找不到,它藏在你的教育理念中、對孩子的付出中,以及對人性的設定中──你除了教育熱忱,是不是還有無可取代的教育專業,每個教學策略都能夠言之成理?是不是認真教育孩子?當問題來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先假設家長是「有困擾」,而非「找麻煩」?

《親子天下》蒐羅老師們最常遇到的親師交手難題,幫助老師從這些情境中回應自身處境,找到親師溝通的「最佳解」。

Q1:有家長抱怨功課太多,有的覺得太少;有人覺得考試太頻繁、有人覺得考試過少、練習不夠,我該怎麼處理?

A:高雄市莊敬國小老師,也是高雄學生諮商輔導中心心輔人員陳玟如認為,這樣的抱怨反而是個好機會,讓家長知道老師的教育理念。你可以向家長說明,為什麼派這些功課?這些考試的用意何在?說明在這個年齡與發展階段的孩子需要的學習是什麼?

獲選為宜蘭縣特殊優良教師的中華國中國文老師陳春香表示,國中分科教學和國小包班制有很大的不同,導師無法統整各科考試及作業,使得剛入學的新生家長及學生感到不適應。每科老師指派的作業及考試可能兩、三天後才要驗收,孩子思考學習的時間逐漸從「天」轉為以「週」為單位。這個新的學習階段正是孩子要學習規劃時間的時候。她會將國中小學習方式的差異告訴孩子及家長,請家長協助孩子規劃時間,適應國中生活。

在這些「原則」下,有經驗的老師都提醒,容許依學生的個別差異,調整作業數量及評量次數。

當家長反映作業太多或太少,私下請家長自行斟酌孩子適合的作業量,並簽名負責即可。

Q2:為了暢通親師溝通管道,我提供了家裡電話號碼,然後災難開始了,我每天有接不完的訴苦電話:丈夫成天應酬不管家務、阿嬤過分介入管教、媽媽的職場鬱悶……我成了班上家長倒垃圾的對象,開學兩個月,我已經快得憂鬱症了。我該向誰求救?

A:你可以當個開放、溫暖的老師,但是「設界線」是必要的。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建議以下方式:

● 只給手機號碼。

● 說明接電話時間。例如,因為家有小小孩或是你與老人家同住,請家長不要在晚上 十點後撥電話,有緊急狀況則另當別論。

● 不鼓勵留e-mail,除非你自認打字及回信速度都夠快。

● 如果你知道家長會把家族所有事拿出來講,一接電話就說「小明媽媽,我六點有約。」告知你只有多少時間可以講電話。

● 必要的話,轉介需要的資源給家長。老師也是人,不可能萬能,但是可以比家長更清楚各種社會資源。

當家長提出「可不可以順路幫我到家裡接小孩?」這種無理的需求,用「我早上要送小孩上學,而且我自己也是要搭公車,實在不方便。」等理由推掉,千萬不要心軟開先例,否則會有愈來愈多家長要求這樣的「服務」。

Q3:班上有過動與疑似情緒障礙的孩子,家長不願意帶去鑑定,我花很多時間在這兩個孩子身上,其他家長對他們也產生反感,甚至揚言轉學,怎麼辦?

A:擁有二十幾年特教經驗,現任台北市特教輔導團巡迴教師的羅心美建議,與家長溝通前,先做孩子具體的觀察紀錄,記下孩子何時發生什麼事,例如分心、衝動等。如果你擔心誤判,就邀請具特教或輔導專業的老師入班觀察。

和家長溝通時以「他上課常常離開座位,拿同學東西。我已經幫他調整位置,也提醒他上課要專心。」這種具體、沒有價值判斷的陳述,表達孩子的狀況及你的努力,問問家長,孩子是否在家也如此。要先排除跨情境的差異,因為有時是因為課程安排不當造成的,並非孩子本身的問題。

建議孩子就醫時,讓家長知道你並沒有要標籤孩子,只是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協助他們。就像孩子一直咳嗽,我們也會帶他去看醫生,了解是生病,還是環境過敏,找到原因才有可能幫助他改善。

至於班上其他孩子和家長,陳玟如會用「班級團體輔導」的方式。製造那個孩子不在的機會,用故事的隱喻說明他的狀況,「上帝在製造他的時候少了一樣東西,他不是故意要搗亂,他是因為缺少那東西,所以很難控制自己。」並教導孩子如何和他相處。所以,當所有人都得午睡他卻不用時,學生就能夠體諒;當他因為無法專心開始拿筆敲桌子時,學生知道對他最大的幫忙就是不理會這動作。

去年獲得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的三民國小老師徐明珠班上總是有特殊生。她會在班親會時跟所有家長說,孩子年幼時遇到的事,可能長大也會遇到,他必須學會和各式各樣的人相處。班上孩子能夠在這麼小的時候遇到這麼不一樣的同學,是一種福氣。

如果當事人家長同意,老師也可以當引子,將他介紹給其他家長認識,讓全班家長的資源一起幫助那個家庭。

Q4:家長上課時喜歡站在教室後面,課後還會指導我的教學,甚至想要幫我上課,如何處理?

A:今年獲得SUPER教師的台北市實踐國小老師邱瑞姯認為,當家長提出進教室觀看教學的要求,老師要能敏感分辨,家長不放心的是「孩子的學習」還是「老師的教學」。

邱瑞姯的做法是,在開學初的親師座談會就向家長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進度、教學策略,展現教育專業。學期間,她每個月也會寫一、兩封〈親師心橋〉給全班家長,說明這段時間教學的主軸、孩子值得讚賞及仍需改進之處、需要家長協助的部分。

如果家長還是不放心,找個時間和家長談一談,了解他的擔心與建議,跟他分析你的想法,你的教學、秩序管理、榮譽制度等用的是什麼策略,每個做法背後都攸關你的教育專業考量。也讓家長知道,有任何不放心或有任何建議時不需要特別到班上看教學,可以透過電話、書信或面談,你都會盡力給予答覆並調整不足之處。

少數家長則是不放心孩子上課的情形。你可以先向家長說明自己對孩子的觀察,若有需要,可以開放一、兩節課,等他觀察完後再討論方法幫助這個孩子。

有些時候,家長只是熱心,希望可以協助班級事物,也和全班同學們有機會相處。這些家長會是班級經營上很好的助力,讓家長知道他可以幫忙什麼,並表達你的感謝之意。

Q5:我有些課會讓孩子分組討論,但是家長說我上課總是鬧哄哄,我該怎麼解釋?

A:在邱瑞姯班上,學生座位依組別安排、每堂課幾乎都要分組討論。她建議,在開學初就向家長說明,分組討論教學能夠帶來許多傳統教學不可得的好處,包括合作學習、溝通、表達、傾聽、包容接納等。

也讓家長清楚分組的實施方法。例如每組幾個人?討論時做什麼?分組是基於什麼考量(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多久換一次組別?並說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可能像傳統教學這樣安靜。

但是分組討論真的要達到上述成效,關乎老師的帶領功力,這決定了老師是否有辦法引導學生學上一堂好的討論課,並建立孩子討論的常規。

老師要讓孩子清楚遊戲規則。包括:

討論前指導:分組不是為了競爭,是為了學習,每組都要互相尊重。討論時聲音要放低,發表的時候要接納不同意見。

課程中主持:設定討論、發表及聆聽接納的時間及應有的態度。

討論後回饋:讓孩子知道,最好的討論,是每個人都願意發表意見、傾聽接納不同意見。你很高興他們做到了。

邱瑞姯認為,老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檢核與改進機制。她會在每個單元結束後讓學生填學習單和回饋表,藉以了解這樣的教學安排,學生有沒有學習?學到什麼?秩序會不會太吵鬧以至於影響學習?再依學生回饋的情況調整教學,或是請教經驗豐富的老師。

當老師的教育理念及檢核機制清楚,也會對自己的教學產生自信。這自信會使你面對家長的無理指責時,可以從容說明;就算家長說的是實話,教學的確不夠好,也能有勇氣坦然面對與改進。

Q6:家長動不動就告狀到校長室和教育局,我真的很不舒服,怎麼辦?

A:歸納有經驗老師的建議,有四個方式,可以降低老師被告狀的機率:

1.帶新班級之初就向家長說明,我們都是孩子教育的合夥人。希望家長對教育方法有意見時請直接向老師反映,老師會調整修正。並舉例說明,曾有家長告狀到教育局,繞了一圈還是回到老師這邊處理,但是過程費時費力,也傷了老師的心,最後傷害的還是孩子。

2.提供多元的溝通管道。如果你連電話都不給,家長無處反映,當然直接找上行政主管。

3.傾聽家長需求。邱瑞姯觀察,多數被直接告狀到教育局的老師,家長幾乎都不是第一次反映意見,通常是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答覆才另尋他徑。

4.孩子發生任何事情,主動並立即處理,最好在孩子回家前電話告知處理狀況。這樣能避免孩子為規避責任的一面之詞,讓家長心疼委屈,直接偷偷打電話告到教育局。

就算你做了所有預防,還是可能運氣不好的被告狀。

如果告狀內容屬實,就真誠面對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誠心道歉,並尋求解決之道。如果那只是誣告,你又找不到對象說明,邱瑞姯建議老師做兩件事:

1.在課堂對學生說明你為什麼這樣做。

2.利用公開場合或是班刊、給家長的信,重述你的教育理念、做法。

邱瑞姯強調,即使你知道可能是誰告的狀,也不要針對孩子,否則孩子會被同學標籤,家長也可能因為孩子受到委屈而採取更激烈的手段。更何況,你有可能猜錯,誤會了孩子及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