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科學可以這樣教

聲音看不到摸不到,學生把聲音的物理特性背得滾瓜爛熟,卻不見得瞭解聲音,老師怎麼教?生活密不可分的電,卻許多國中生早早就放棄學習,老師如何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看看今年「全國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獲獎老師怎麼把這些科學原理變得好玩。

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的「全國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希望鼓勵中小學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科學奧秘,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及科學探究能力

宜蘭縣竹林國小教師陳金助以「聲音好好玩」奪教師組第一名。他說,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聽到聲音,雖然上課時,學生都能熟背聲音的物理特性,但因為看不到、摸不到而沒有具體感覺。他設計的課程透過一連串體驗,讓學生對聲音特性能有更深刻的認知。

陳金助帶領學生玩聽音辨位、傳聲管傳音遊戲,引發對聲音的好奇;師生一起拆解喇叭及耳機,了解發聲原理;他還教導學生用漆包線繞成線圈,黏貼在薄膜上,接上聲音訊號後就可以發出聲音,做出漆包線圈喇叭,進而發展出各式各樣喇叭,如:塑膠桶喇叭、保鮮膜鐵盒喇叭、氣球喇叭等;還用手機APP當成分貝計,測量聲音響度 。

獲教師組優選的台中市長億高中教師林宣安以「電電不忘」帶領學生認識電的魔力。林立平指出,電學在國中的理化科佔有極重的份量,也是許多學生常會放棄的關卡,但電學和生活密不可分題之,「建立學生對電學的學習興趣與探究能力,國中理化老師責無旁貸」。

林宣安設計的教案從科學史角度切入。林宣安表示,電學的發展史完整對應近代人類文明發展史,從科學史角度切入,可讓學生對科學家如何研究的歷程有完整圖像,也可藉由科學史帶領學生進入電學發展情境中,並從多元實驗與操作讓學生體會靜電的魅力,學生不但能親身體驗被萊頓瓶電到的感覺,還探究夾鏈袋裡的保麗龍球現象,並試著從驗電瓶驗電實驗,讓學生學習如何解釋驗電原理,進一步瞭解電如何影響生活。

國立科學博物館賴毓晃主任表示,許多生活上的題材都是引領學生喜愛科學的契機,透過相互教導過程更能了解科學背後的原理。

相關競賽資訊與得獎作品可參考 >> 全國科學探究競賽官網 

陳金助老師示範聲音的教學。圖片提供:國研院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