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外:校舍變身,有助提升創造力

想起一般傳統學校,你心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清一色的水泥磁磚貼花建築、灰濛濛的黑板、對高矮胖瘦學生一視同仁的課桌椅、冰冷暗沉的磨石地板?我們似乎沒這麼想過:學校其實可以是個讓人嚮往的寧靜避風港,或是掌握未來趨勢脈動的指標性場所。

英國《Monocle》雜誌在首次出版的書籍《美好生活提案》(The Monocle Guide to Better Living)中提到,教師是教育的靈魂人物,但學校的建物本身,也是促成優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關鍵。就像偉大的建築能撼動人心,設計德國私立莫勒中學(A.P. Moller Skolen)的建築師朱利安.維爾 (Julian Weyer) 認為,優美的環境具有「啟迪人心的魔力」。當我們選擇了實用功能導向的建材,以方便學校行政和成人需求的動線為優先,採購課桌椅設備時跳脫不了「以前上學用的那款」的思維,結果是:花掉了大筆預算卻換來了一個讓人想逃離、沒人欣賞愛惜的教學環境。老師和學生也難以從這樣的制式環境中,孕育出擺脫窠臼的創造力或產生不一樣的學習靈感。

芬蘭:引入自然光擺脫沉悶

改善學校建築往往是筆龐大的費用,而且一棟建築影響數十年,學校怎麼蓋,實在值得用心考量。不少國家也注意到:「優質校舍」與「優質教育」之間有正相關。

教改理念領先全球的芬蘭,學校多半使用自然建材,教室採光柔和,桌椅和書櫃、校園的空間動線都細心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芬蘭人希望打造的學校能遠離監獄的形象,不但舒適,還能讓人體會到尊重的心意。

澳洲政府所見略同,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政府把經濟振興方案超過三分之一的預算(約合新台幣五千零二十二億元)投資在校園校舍更新上。因為他們相信,提升學校建築的品質也會連帶提升教育品質,進而提升未來就業人才的競爭力。

德國:全校室內都用橡木地板

位於德國北部、由丹麥私人基金會特別為德國境內少數丹麥小孩設立的私立莫勒中學,校舍的主結構是一巨大室內中庭。中庭屋頂採用大量的自然光,位於中庭二樓高度的平面空間是開放式圖書館,宛若學校的心臟。由於基金會提供豐富的資金,這所學校不論建材、裝潢和陳設都極為考究。室內全部採用橡木地板,午休時間學生可以坐在名設計師阿思‧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設計的椅子和沙發上休息聊天。

這股「校園建築改造風」也悄悄延燒至東方。日本學校課業競爭激烈,受到少子化的衝擊,愈來愈多學校在重新定位與找尋自己的辦學特色中,開始重視校園設計。

日本:整個校舍就像大型樹屋

由日本夫妻檔建築師手塚貴晴與手塚由比設計的東京富士幼兒園,堪稱日本幼兒園建築的代表作。

這個校園鳥瞰好像一塊大甜甜圈,中空的空地和環形屋頂就好像操場,可讓學生自由奔跑玩耍。基於重視自然的理念,建築師保留了校內的老樹,在環形的校舍中開出一個個圓洞,讓老樹穿梭在校舍之間,整間學校宛若大型樹屋。環形教室內沒有隔間,外牆也是以大片落地窗取代傳統水泥牆,營造出一個通透、開放、隨時可感受天光變化的校園。

但「優質校舍」不等於「所費不貲」,不見得非要重金打造,設計的巧思與規劃的考量才更為關鍵。位於日本群馬縣的梅?里保育園 (幼兒園),不論是外觀或內部都像一個家。這棟兩層樓的木造建築,內部的地板和家具也全採用木頭,窗戶都配合小孩可以看出去的高度,更有許多高低層次不一的空間,只容許特定身高以下的小孩通過。建築師竹原義二長年觀察幼兒的遊戲行為發現,小小孩就是喜歡洞洞、凹槽等大人覺得「浪費空間」的不規則角落。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像是祕密基地、可藏匿的空間能讓他們探索、大玩特玩且覺得安心。

日本學者觀察,比起在水泥校舍學習的小孩,在木造等自然建材學校中學習的孩子,似乎更有活力與創造力。木頭散發出的溫暖特質,是水泥無法比擬的。此外,小孩若不小心在木頭地板上摔倒,受傷情況也比摔在水泥地上好得多!但礙於防火考量,多數學校並不青睞木製校舍。

比起好清理、耐用與方便成人的學習場域,我們更需要讓學生老師都眼睛一亮、覺得被尊重、想好好珍惜的學校,而這很可能是未來學校發展的方向。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雜誌第51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