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老師跨界自行車,教出金牌國手、進軍奧運

資質未必最佳,家庭弱勢的四個女孩經教練黃章桐的調教指導,在短短8年內為宜蘭縣爭取了20幾面的金牌,並成為國手騎到奧運場上。黃章桐施了什麼魔法,改變了孩子的人生﹖

亦師亦友亦家人的師徒們,黃章桐、何翊慈、陳姿吟、周璇、葉羽霜(由左至右),黃建賓攝

仰望,一道三樓半高的綠草陡坡,微雨,肯定又濕又滑。再上頭,蒼白天景下,錯落著幾個剪影,正蓄勢待發。陳姿吟跨上登山車,在眾人驚呼中俯衝而下,隊友們魚貫跟進,個個完美落地。完美落地,其實只是不斷跌倒、不斷練習的偶然結果。

穿越,數不盡的林道練習中,躲不過那盤踞粗大的樹根,硬生生人車分離,向前空翻,重重跌下,只能忍住疼痛與眼淚,牽起車子,再來N次。好不容易結束濕冷渾身爛泥的室外練習,可以吃晚餐了,才吃完飯的葉羽霜,竟拿著碗睡著了。儘管辛苦,這些偶然的結果,卻逐漸累積出不可思議的成績。

去年八月底「玉山塔塔加公路自行車賽」,153公分的陳姿吟以3小時11分8秒,打破由奧運國手創下的大會紀錄,蟬聯冠軍寶座。她的隊友周璇和葉羽霜,則分居第二、三名。包辦前三名的,正是宜蘭員山國中老師黃章桐率領的「Liv宜蘭女子車隊」。

美國賓州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Angela Duckworth)長期研究發現,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面對非常遙遠的目標時,能不喪失興趣,努力持續的特質,就是「恆毅力」的展現,也是創造卓越成就的關鍵。黃章桐如何在短短8年內為宜蘭縣爭取了20幾面的金牌,並培育了四位台灣的明日之星,準備進軍奧運?恆毅力正是其中關鍵。

首部曲 探索興趣

熱情始於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為此投入,執著不變,並抱持孩童般的好奇心。

五專念森林科,卻插班考上音樂系的黃章桐,退役後瞎打誤撞來到宜蘭教音樂。2004年,接到「不減肥就不結婚」的通牒後,黃章桐選擇了騎單車減肥,卻在第一次參賽時,自尊心大受打擊,「1,510人參賽,結果我竟然總排名1,300多名!」不服輸的黃章桐下定決心雪恥,開始「瘋」練車,成為奧地利登山車品牌KTM的簽約車手,並在2009年的迴瀾極限挑戰300K活動,獲得總冠軍。

成為車隊選手的黃章桐沒有忘了他的正業「音樂老師」。彼時就讀宜蘭縣員山國中的陳姿吟參加國樂社,每次看到來不及換掉車衣,趕著來帶團練的黃章桐,覺得穿上車衣的老師又帥又酷。加上黃章桐練車的路線就在她回家途中,陳姿吟回家要騎上40分鐘,但黃章桐已來回3趟了。

陳姿吟幻想自己也可以穿上車衣,快速奔馳,然而嬌滴滴的她一點也不像運動悍將,經她再三懇求,黃章桐決定退出「幕前」,組車隊培育選手,於是陳姿吟等人棄樂投車,展開了她們的單車生涯。

這群女兵怎麼看都不像運動悍將,能在運動上開花結果,和過去音樂的訓練密不可分。說到底,都來自興趣與熱情投入。

二部曲 刻意練習

每天盡可能把事情做得比前一天更好,這種日常的紀律是種堅持力,必須全心全力投入練習,尋求進步,達到純熟的境界。

黃章桐認為,訓練首重孩子的自主性與意願。因為「只要孩子願意,就不會有惰性;養成習慣,就會有成。」在他看來練到一百分還不夠,那只是練會了,「一百分不稀罕,要練到一千次一百分,那才是穩定的表現。」

自嘲「土法煉鋼」的黃章桐強調,身為教師、教練,要跟得上原理、學理,甚至超越。但練習要遵守傳統,態度一樣認真。隨著選手成長,教練要由傳授者轉變為觀察和傾聽者,以同理心類比自己也是一位「不懂、不會、不熟」的學習者,思考如何系統化、差異化,循序漸進讓選手體會與熟練技術。

這群女兵每日作息固定,雖然在台北上大學,他們仍每天帶著黃章桐的愛心便當,一起開著師母的車宜蘭台北通勤,同進同出。傍晚放學後在黃章桐模擬的障礙場地飛來高去,在飛跳練習中學會角度、速度的計算,以避免空翻跌跤受傷。每晚幾十至一百公里的訓練台練騎,長距離中低度有氧練習,從不間斷,管它豔陽高照,雨橫風狂。

三部曲 訂定目標

深深相信你在做的事很重要,熱情才會成熟。做的事情必須對你個人來說很有趣,同時又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女兵初學時,黃章桐帶著他們參賽,不在意成績的他要女兵們當做「遊山玩水,因為走路太慢,開車太快,騎車剛剛好。」還鼓舞他們:「你爸爸媽媽會帶你來阿里山玩嗎?何況你還是自己騎上去的呢!」他讓孩子們認為出賽好像「旅遊集點卡,只要能出賽就像去旅遊。」如今隨著他們的精進,車友回饋黃章桐,「以前看她們是小女孩,現在只能看她們的背影了。這就是成長的痕跡,他們有很強的動力,很強的使命感,再苦也撐得下去,」黃章桐難掩笑意。

黃章桐提醒,「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教育孩子只要掌握三大關鍵:一、不要太超過,剛開始適度就好;二、不要貪心,不要貪進度;三、要有趣,樂趣對小孩是很重要的事情。好的老師要會啟發,給孩子目標,階段性的任務,「即便是枯燥乏味,他也會願意努力,就像兔子看到紅蘿蔔一樣。」如同愛漂亮的陳姿吟戴上牙套,閉著嘴巴一直掙一直掙的騎著越野車,縱然牙齒不斷磨到肉,騎到滿嘴都是血,目標在前,還是要往前衝。

就這樣一路拿下縣賽冠軍,女兵宿舍門口貼著春聯「汗流全身拚全國,苦透全身進奧運」,隊長何翊慈分享:「我們要當國家隊車手,未來目標是取得2020年東京奧運門票,期許在2024巴黎奧運為台灣拿獎牌。」

四部曲 懷抱希望

「希望」是指一種能夠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我們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持續陷在消沉中,恆毅力就會不斷消減。唯有再接再厲,恆毅力才會愈來愈高。

這樣高壓的學習曾讓好多學員放棄、離開,但何翊慈回想,騎車改變了自己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態度。相較於練騎,「就覺得讀書很簡單,沒什麼。」何翊慈用學測成績來證明運動員的頭腦不簡單。陳姿吟一開始只把自行車訓練當休閒,但「騎自行車讓我上大學,找到目標,不斷挑戰自己,從此有了不同的生活。雖然很苦,但絕對是我人生最美麗的回憶。我會一直一直騎下去。」

黃章桐認為老師要有耐性,要建立孩子的自主性,當孩子有了希望,有了自己的夢想,比送去補習還強,因為「他就會把車子架起來,把書本打開來。教練什麼也不能做,唯一能做的就像醫生,只能給藥方,但那都是外加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免疫系統。」

運動是最容易碰到挫敗的,選手的「心理強度」特別重要。黃章桐除了會跟女兵們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也強調,「失敗了還在這個位子上,那才是勇者。」他也善於傾聽與傾訴,他要求每位女兵每天都寫下訓練日記,自己也以身作則每天撰寫培訓報告,甚至分享莫扎特、德弗扎克、皮耶佐拉、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教他們「無懼於未來,用心來面對一切。」因為,只要堅持下去,希望永遠在前方。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