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驟培養青少年的國際觀

玩轉學校提供

所謂的國際觀,不只是英文很好,或是看很多國際新聞。而是要感受世界,並積極的思考:「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老師和家長都同意,國際觀會是孩子未來的重要能力。該如何培養?可從3個步驟讓孩子對世界有感開始。

兩年來,我們針對不同的老師、家長進行訪談,詢問這些家長:「若只有一種能力能夠留給孩子,你希望留給他什麼能力?」許多家長提到希望留下來的能力例如: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等,其中有一種能力是家長與老師普遍在意的能力,那就是「國際觀」。害怕孩子缺少國際觀,格局不夠大、沒有競爭力、畢業後無法掌握就業市場的趨勢,更甚之,因為缺乏國際觀而「無法走出島。」

在「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調查」中,發現高中生及大學生關心國際事務的動機非常狹隘。30.9%認為是生活常識,20.3%認為有助日後發展所需,有15.9%認為是考試需要。孩子在意國際事務主要的原因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為了以後的發展、為了考試需要。但是這種國際觀,真的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國際觀」嗎?

我們認為的國際觀是:「能夠試圖理解不同人、不同國家的感受與立場」。所謂的國際觀,不只是英文很好,或是看很多國際新聞。而是要感受世界,並積極的思考:「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老師與家長應該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知識中心,而是引導每個孩子學習、成為學習的貼身教練。在遊戲中引發興趣,就能在現實中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因此,在面對這群對世界無感的孩子,我們提供以下可用的三步驟做法:

步驟一:引發興趣

首先你必須引發孩子對議題的興趣,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引發他的興趣,例如:遊戲、網路上有趣的影片、互動遊戲等。

我們的做法是透過模擬真實世界的情境遊戲,讓孩子直接感受與看見不同國家的觀點與立場,進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其他國家、其他立場開始有所感受,引起孩子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動力。在過程中孩子會因為自己國家的利害關係,引發深入的議題反思,並開始對於其他國家的立場加深理解。底下是我們在遊戲中聽到的一些對話,也正是孩子開始對於世界「有感」的證明:

「世界和平真的是一個口號,非常脆弱,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加深了這樣的脆弱。我們就像走在鋼索上的一群人,隨時隨地都會墜落在地上,只要一個小事件發生,彼此的信賴就瞬間瓦解。」

「我朋友跟我說,沒有一顆原子彈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就丟兩顆。雖然這是個笑話,但是,你不覺得很真實嗎?就跟我們剛剛一樣。」

「坦白講,這些戰爭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真的沒有任何的感覺??」

步驟二:試圖理解不同的立場

引起興趣、產生感覺後,第二步是讓他們試圖理解不同的立場。可以透過閱讀各種文本,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報導或是書籍,讓孩子瞭解,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與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同樣是國際的一份子;國際新聞也不應只有來自美國的CNN或英國BBC,而是要同時打開阿拉伯國家的電視台半島電視台,理解不同世界的聲音。

在理解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接納彼此,或是排斥,這些都很正常。但是師長切忌將自己的意見成為孩子的標準答案,而是要建立討論的空間,讓孩子能夠聆聽別人說話、尊重不同意見,「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尊重你」,就是最重要的溝通素養。

步驟三:角色扮演帶入現實生活的情境

在理解不同的人們的立場之後,孩子將可能對於社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是第三步,將孩子在文本當中或是遊戲情境當中的行為,帶到現實生活當中的情境。我們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感受到生活圈較少接觸的立場和角色,例如難民或社會弱勢者,而藉由提問引導孩子,再利用相關體驗活動或新聞事件的補充,讓孩子深刻的感受到,「遊戲裡的議題原來真實發生過」。

譬如曾有學生在遊戲裡面討論到流行病,多數學生以為投藥就可以解決,我們便拿出當年SARS和平分院的系列報導,也請專人現身說法。又或是有學生質疑「難民為什麼不能好好吃飯、難民為什麼會有糧食困境」.我們邀請孩子一起體驗「難民的一餐」,一起探究難民的食物從何而來?缺乏選擇權的人,該如何度日?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