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羅賓森:適當規劃gap year,讓孩子的人生中場休息

「空檔年」(gap year)在歐洲國家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通常指的是青少年在求學期間空出一年去壯遊、工作、探索自我、與世界連結。《讓天賦自由》的作者肯.羅賓森在新書中提到,愈來愈多大學如哈佛、耶魯都鼓勵空檔年計畫,家長也能帶領孩子妥善計畫,並去實行。

也許你的孩子適合讀大學─但可能不是現在。很多孩子,特別是成績很好的孩子,因為長年以來活在壓力之下,高中畢業時已極度疲乏,無法在兩、三個月的暑假恢復元氣。還有一些孩子雖然想上大學,但仍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或是讀哪一所學校。在這種情況之下,也許可以考慮「空檔年」計畫。

所謂的「空檔年」(gap year),通常是在高中到大學之間,或就讀大學時期空出一年去壯遊、工作、探索自我或認識這個世界。因此,空檔年不是放一年的長假,每天睡到自然醒,一天到晚穿著睡衣宅在家裡。空檔年是年輕人成長的好機會,可暫時離開學校,與這個世界連結。

因此,目前在美國有幾所頂尖大學,包括哈佛、耶魯等,都鼓勵學生利用空檔年計畫。研究顯示,曾利用空檔年計畫休學一年的學生要比上大學之時來得成熟,成績也變得比較好。

國外青年選擇gap year探索人生

莫里斯(Gaya Morris)想要在上大學之前體驗她要學的東西,因此決定晚一年上大學。她去西非的塞內加爾參加全球公民年計畫(Global Citizen Year)。她待了七個月,在當地一所小學當志工,參加婦女識字小組的會議,也為那裡的高中生辦了一個英語研習社。她寫道:「在這個空檔年,我發現很多新的熱情,如開發中國家的小學教育、教孩子讀書,我甚至愛上沃洛夫語(Wolof) ─這是一種很有節奏感的語言。我也喜歡在掌心切洋蔥。我還會用水桶洗衣服,肥皂和火辣的陽光刺痛我的皮膚。這一年的發現和挑戰實在不是一般大學生活可以比擬的。」

塔克(Elijah Tucker)從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畢業之前,利用空檔年一個人去哥斯大黎加旅行。他認為這是學習獨立生活的好機會。「我想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在那裡迷路。迷路、孤獨、不會說當地的語言,我因此可以擺脫情感需求,真正認識自己。我在那裡學會禱告,進入自己的內心,學習坦然地面對自己。」經過這一年,他更了解大學是做什麼的。他說:「我不是第一次擁有自由、獨立生活,嘗試新的東西。那段時間的歷練讓我能更專注,知道自己想在大學完成什麼。」

佛茲(Addison Voelz)本來和班上同學一樣,都要去印第安納大學就讀,甚至已向學校申請宿舍。她發現在學校隨機安排之下,她的室友竟然是高中的一個朋友。她對制式化的校園生活感到不安,於是臨時打住,申請空檔年的計畫,打算晚一年入學。她去了紐約,參觀了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她突然發覺自己很喜歡服裝設計。接著,在這一年當中,她不但在服裝設計公司工作,也完成兩個實習計畫。

她說:「我知道我該利用這段時間,為了將來的事業認識新的人,累積人脈,為將來的工作鋪路。如果我留在原來的圈子,就只會在原地打轉。當然,我有點怕一個人離鄉背井,來到紐約。雖然我已經向學校提出申請入學,也不知道會不會被錄取。我想,我最好設想出B計畫,以防萬一,但我根本就想不出來。」幸好,她不需要B計畫。她順利進入流行設計學院就讀,預計三年後可以畢業。

可透過「空檔年博覽會」了解更多

正如你在這幾個故事看到的,那些學生利用空檔年計畫探索人生,得到在大學無法獲得的眼界和經驗。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考慮休空檔年或是你覺得空檔年計畫能為孩子帶來好處,最好妥善計劃,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愈來愈多大學都提供空檔年計畫,如果孩子想利用這個計畫晚一年上大學,也是不錯的選擇。美國各地都會舉辦「空檔年博覽會」提供各種有關空檔年的資訊與機會。

前面提到空檔年,並不是指你的孩子在高中畢業後不要急著上大學。很多人沒有空檔年,直接進入大學學習,也學得很好。很多人認為大學求學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歲月,他們在大學發現自我,也找到自己的興趣,至今依然熱情不減。我要說的是,上大學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你必須好好觀察孩子的興趣和才能,也得考量他們的成熟程度,是否能獨立,再來決定上大學是不是通往未來的最佳路徑。

放手,不設限孩子的未來

標準化教育的危險之一就是認為這種教育適用每一個人,而且人生是直線的。事實上,成功之路有很多條,很多人並未依循標準路徑。我們常常在完全想不到的地方發現新的興趣,或是看到突然冒出來的機會。因此,不要為孩子的未來設限,也不要認為過去你既然是那樣受教育的,你的孩子也該接受這樣的系統。你也許認為,對未來就業而言,某些學科或科系比較吃香。由於世界不斷在變,這樣的看法可能是錯的。

你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不同層面的發展,幫他們找到才能和興趣,讓孩子創造自己的人生—畢竟你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不論你再怎麼關心孩子,如何為孩子打算,還是得放手,讓孩子去闖,因為那是他們的人生,不是你的。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