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中小科技教育失落的10年,108課綱將是扭轉契機?

108學年度即將上路的新課綱,將「資訊與生活科技」列為國、高中必修科目;教育部將投入21億元更新設備,3年內要養成超過千名資訊科技老師?過往在教學現場一直被忽略的電腦課和生活科技課,如今一下子拉高到「科技領域」層級,學校和老師,都準備好了嗎?

台北市仁愛國中有一群熱血教師,自行研發出校園內首見高科技的「浮空投影」設備,讓學生親身體驗。楊煥世攝

108課綱當中最受矚目的「亮點指標」,非科技領域莫屬。資訊和生活科技(簡稱生科)是兩個不同科目,但彼此有關連且可以互相延伸,所以編在同一個科技領域內。資訊課大多在電腦教室上,生活科技則是從過往的工藝課轉型而來,目前有的學校還保留著傳統的工藝教室,有的爭取到經費,設有專屬的生科教室。

為什麼這兩門課能夠結合在一起呢?台北市松山工農資訊科老師蘇恆誠分析,生科強調動手做精神,已跳脫了傳統工藝課範疇,可藉由電腦繪圖和雷射切割、3D列印等數位工具做出產品,且透過程式驅動,與科技結合,是未來孩子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新課綱大刀闊斧投資訊科技教育,是轉機或是浪費?

因此教育部大刀闊斧,要投入21億元建置全國的生科教室和資訊設備更新,「因為科技領域的新設,讓我們從中看見了希望與轉機」,剛剛接任國教中央輔導團科技團組長的柯尚彬說,等待多年終於盼來了足夠的設備,讓有心好好教學生的老師可以一展長才。「你大概很難想像,全國有多少學校的生科教室裡,用的是20多年前的設備,還可以看見『省教育廳民國70幾年補助』的字樣噴在上面」。

電腦教室也沒好到哪去,同樣是央團成員之一的南投縣埔里國中謝宗翔老師說,電腦設備規定4年就要更新,縣市也都會依規定辦理,但有些學校使用的是被補助或是專案建置的電腦,這些設備超過年限之後,就成了孤兒沒人理會,一用就超過7年以上,速度慢又容易當機。台北市仁愛國中老師楊昌珣也說,很多學校雖然做到「班班有電腦」,但各班教室用的是電腦教室淘汰下來的舊機型;為了讓一台電腦「省著點用」,平常是不帶學生進專科教室上課的。

沒有教室,可以花錢蓋;設備老舊,可以全部更新。但是如果花了大錢、買了設備卻沒人用,反而造成更大的浪費。

究竟現場老師有沒有意願和能力來教?而沒有既定教材的科技教育該怎麼教?誰來教?才是未來新課綱推動上,最困難的事。

北新國小高年級學生用3D列印筆設計作品,在老師的專業帶領下,資訊和美勞可以跨領域結合。但如果沒有師資和設備後援,這樣的課程不可能推得動。楊煥世攝

未來3年培養1,000名科技老師

教育部課程協作中心執行祕書吳林輝坦承,過去10多年來,資訊和生科課程在國中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不是考科,生科經常配給自然科老師授課,課程難以落實;但108課綱上路後,每一位國中生都要修滿12學分的科技課程;至於師資培育的部分,預計未來3年內要養成全國各國中所需的一千多名科技教師。

因此教育部已與多所大學合作開出增能學分班,當年被迫外流至別科的科技老師,只要願意「回鍋」任教,再加修6個學分即可;非科技專長的現職老師,則要上完36學分的第二專長課程,才能取得科技教師的合格資格。

但問題是,只要修完這些學分,就表示有能力上課嗎?這點令很多老師存疑。被視為「大老級」的蘇恆誠老師認為,科技日新月異變化太快,即使本科相關的老師都不一定完全能勝任,必須趕緊回頭進修才追得上,何況是其他科老師?

目前已表示有意願「回鍋」,參加6學分班的生科老師有800多人,資訊有700多人,人數上足以因應新課綱上路第一年的現場需求。但一位資訊老師私下表示,「有意願不一定表示有熱情,被迫教的人應該比喜歡教的人還多」,最主要考量其實是怕「被超額」。因為少子化,連數學老師都可能進入超額名單,危機意識下,只好趕緊再補足第二專長。教育圈風水輪流轉,就跟當年資訊、生科老師被迫轉出的情況一樣。

電玩老師的自力救濟

眼看時間緊迫,一線教師直接展開自力救濟。曾被形容是「電玩教師」的謝宗翔,因為不滿意現行的電腦課本還是10年前的內容,乾脆自己動手,寫出第一本專為國中生開發的「偷插電的資訊科學」,定位是教師手冊,以遊戲、魔術和解謎題入手,希望協助老師照表操課,「讓不知道該怎麼教的老師,至少可以有個現成的版本依據;有興趣教更多的老師,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自行加料發揮」。原本冷門的資訊老師謝宗翔,這個暑假變得異常火紅,從北到南不斷有學校邀約演講,想向他學學如何把資訊課變得實用又好玩。

著重在動手實作的生科課,也無法只照課本進度上,迫切需要專業的帶領與教學共備。柯尚彬說,「過去長達10年的時間,生科沒有任何研習、工作坊,完全沒有精進的機會,這是失落的10年」,因此他主動向民間最大教師研習「夢的N次方」發起人王政忠爭取,表明「非常需要教師間的相互支援與經驗分享,而目前的研習不論質或量,都不足夠」。

民間的腳步總比官方快,一個月後就在夢N屏東場,開出國內第一場大規模的科技領域研習。柯尚彬也同時接下未來夢的10個分區科技領域召集人,一切的付出,只是為了把握死而復生的契機,要讓科技教育真正落實在每一所國中小。

科技教育的宜蘭經驗

為此國教署也緊急在8月1日成立了中央輔導團科技團,由11位資訊、生科老師組成,這群教師都有豐富的教學與實作經驗,被宜蘭縣課程督學吳明柱喻為「新課綱上路前最重要的拼圖之一」,未來將巡迴為全國各地的教師增能,預計106年就要舉辦40場研習和工作坊。

全國第一個成立地方科技輔導團的宜蘭縣,也在這波教育改革中,創造了值得一提的宜蘭經驗。宜蘭縣教育資訊網路中心扮演著「全縣的資訊組長」角色,提供100多所國中小充足的後援配備。所有的網路相關問題,都交由專人解決,因此開學後全縣所有國中小都可以試行新課綱。

除了六都和宜蘭,九月起各縣市陸續成立了地方輔導團,即使是位於後山的花蓮縣也不落人後,為的就是在科技浪潮下,給孩子一個公平受教的機會。

錯過了10年的科技領域,遲到總比不來好。原本有志難伸的教師們對於開學後的新局,感到躍躍欲試,但也有許多擔心被配課的老師內心惶恐不已。「科技領域授課靈活、外界變化速度快,老師的成長速度如果跟不上,很容易就被淘汰」,央團組長柯尚彬深切明白,從中央到地方、從教育局處到校長與教師,開學後應該立即進入備戰狀態,不只是上完基本的36個學分,還要全方位替現職教師增能,同時也必須強化行政系統的後援力道,因為一線教師的科技素養能否快速有效提升,將決定老師能為孩子們帶來哪些未來能力。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