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躍兔,音樂劇場《木蘭》翻騰全臺

2023是癸卯年,也是活潑的兔年,沉寂了三年的心開始躍動起來。就讓音樂劇場《木蘭》的咚咚鼓聲,帶著大家一鼓作氣、揮別疫情的陰霾,也啟發新的思考觀點吧!

當經典文學遇上表演藝術

當2D的文學經典被轉譯改編為3D的舞臺作品,會有什麼不同於想像的突破與感受?透過《木蘭》這部作品,或許可以一窺究竟。

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左四為飾演大將軍的團員盧煥韋。

朱宗慶打擊樂團2月初即將展開北、中、南巡演的《木蘭》,即是取材自大家熟知的《花木蘭》,也是樂團多次打磨的經典作品。在俄烏戰火未歇的今天,它跳脫了傳統「代父從軍」的性別反串主題,將討論的重點放在對戰爭與親情的省思,並巧妙融合了京劇與擊樂元素,使得這部跨界作品更多了一層深度。

《木蘭》在朱團歷經數次進化,2010年首次亮相,與國光劇團合作,將擊樂跨界京劇、踢踏舞,世界首創「擊樂劇場」;2013年聚焦「擊樂」元素,大膽推翻首版製作、重啟總體架構;四年後又重修細節,登上俄羅斯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嶄新表現再度驚豔觀眾。2022年,《木蘭》在疫情中仍以多年累積迸發翻新能量,從音樂、佈景、服裝到燈光,務求細節臻於完美,叫好叫座,而這股能量也延伸至2023年。

當打擊樂不只是打擊樂

跨界並非易事,雖然京劇中也有許多鑼鼓,但與打擊樂團平日的養成畢竟不同,因而團員必須接受劇校的訓練。飾演「大將軍」的盧煥韋記得2010年初做《木蘭》時,大家會固定去戲曲學校上課,那時不知道打擊樂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不斷的嘗試;而且大家都是手很快、但肢體協調度還不夠,《木蘭》對體能考驗很大。

飾演「木蘭」的戴含芝也認為,演出《木蘭》,體力是最大的挑戰,因為整整90分鐘一氣呵成的戲,精神狀態和演奏狀態都必須強勢地表現決心,很考驗演奏者的專注力和體力。

團員戴含芝認為花木蘭一角考驗演奏者的專注力和體力。

不僅是打擊樂的演出,團員們在劇中也必須擊棍和耍旗。飾演士兵的李翠芸 說,士兵要在臺上不斷穿梭,場次〈叫陣〉中的十八棍,與〈大戰〉中的耍旗特別吃力,令人衣服溼透、喘不過氣,尤其耍旗不但要配合現場風向及站位寬度,甚至旗幟布料的磅數重量,都會影響呈現的線條是否漂亮,體力始終是最大的挑戰。

愈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改編起來愈不容易,不僅要打破大眾原先的思考框架,還必須賦予新意。這部《木蘭》,除了大家所熟悉代父從軍、英氣勃勃的花木蘭之外,更希望喚起家與原鄉的概念,以細膩的女兒心出發,讓離鄉打拚的人想起家人、關心家人,意識到這片土地的重要性,進而愛故鄉、愛和平。

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自2月9日起至2月26日止,於國家戲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演出,詳情可上官網:http://www.jpg.org.tw/event/2023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