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多變的VUCA時代,未來老師該具備什麼專業素養?

(親子天下資料照)

全球正處於充滿變動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時代,面對全球知識經濟多變與後疫情之下的高風險環境,如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探索未來的能力,成為落實未來教育目的的關鍵。當教育系統、學校生態因大環境的丕變而隨之更迭時,老師的專業素養也面臨重塑與轉化。

不斷增加的能力需求,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

老師面對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變革,必須不斷地充實新知,強化專業知能,才能有效勝任教學工作。為回應社會對培育終身學習老師的期待,2019年教育部曾發布《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作為老師專業發展的藍圖,2022年又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針對「再塑未來老師專業素養內涵」之主題進行研究,除了瞭解各國對於老師專業的期待,也建議將《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進行微調,增加了「承諾與認同」、「教學領導」、「溝通協作」、「數位科技」、「正念覺知」等面向。

(盧家珍製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陳佩英表示,進入21世紀之際,亞洲與歐美國家陸續重新定義教師專業知能,並依此建立專業標準與評鑑方式。然而,教師專業能力的部分或許可以透過系統性培訓課程予以增強,但在「承諾與認同」,因涉及個人特質,以及其工作價值與自我實現,並非容易養成。老師對於教職的認同,是內在自我動機和趨力的能量源,可在面對挫折時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意義,並承諾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這樣的專業精神,並非透過學習和訓練養成,而是在工作當中逐漸形塑而成的自我認同。

陳佩英表示,芬蘭在面試老師時也重視「承諾與認同」這項特質,他們認為這份工作需要擁有這般韌性的態度和價值觀,才可能相繼吸引更多相同特質的老師加入;新加坡在最近的教師專業指引中,也可見其對於態度與價值的重視。面對變化快速的時代,「承諾與認同」除了提醒老師們持續拓展宏觀視野的重要性,在教師自我價值的選擇上,其自我承諾與認同更是一種安定自身的正面力量,可以對抗變化多端的外在與充滿挑戰的洪流。

領導力、數位力及情緒處理能力

為因應變動時代之未來人才培育政策,教師的同儕合作與學習尤其被重視,教師組成專業學習社群和投入行動研究也成為一種趨勢。因此教師在「教學領導」方面,也要具備課程綱要與教育政策的轉化能力,在理解課程綱要內涵的同時,能夠參與不同層級的課程發展(如學校、地方或中央等),瞭解教育趨勢及當代重要的教育議題,投入學習社群的集體探究行動,參與學校發展事務,發揮個人和集體的專業影響力,共同形塑與實踐學校願景與目標。

「專業知能的實踐不再是單打獨鬥,老師要把核心素養在短時間學會,需要互相支持幫忙,社群便是重要力量與路徑。」陳佩英說,轉換不同型態的專業發展支持力量,發揮同儕的力量相互學習,這樣的教學領導素養是過去所沒有的。

而在教師「未來力」的部分,除了保持原有的「跨域創新」、「文化美感」之外,同時新增了「數位科技」、「正念覺知」兩項素養。

陳佩英說,新加坡於1990年左右,以系統性的大型計畫推動國內資訊教育,從硬體到軟體,從老師專業發展到發展資訊化的課程素材,教學方法與評量,逐步建立數位科技友善的學習環境;芬蘭於2016年全面使用電子教科書,高中畢業考也是以數位方式進行。臺灣則自1994年開始重視資訊教育,而在新冠疫情之後,數位科技又加速發展,2023年3月ChatGPT席捲全球,美國老師已開始利用AI來設計完整的課程和教學,臺灣須急起直追。

「科技進步的速度快到我們無法想像,未來十年決定我們的關鍵技能,不管是理解與應用、管理、互動與回饋,皆是愈來愈重要。若老師不排斥以數位科技進行共備或設計教案,數位科技的教育應用都是值得學習的,政府也應提供學習機會。」陳佩英說。

而在過去從未被提及的「正念覺知」,則與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相關,若希望學生未來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自我覺察、人際互動和自我負責的能力,老師必須先具備這項素養,先懂得安頓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處理學生的行為和情緒。

在VUCA的多變時代,未來教育的變化更為快速,加上數位化與智慧化的發展,可能會讓教育系統的結構與組織運作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育發展的不確定性變成常態。老師在這個時代中,如何以不變的初心求新求變,是教學生涯中最大的挑戰,也值得我們鼓勵與支持。

(參考資料:教育部《再塑未來教師專業素養內涵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