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招生改革 明道中學校長汪大久:「紙筆考試並非最佳選才方法」

今年臺中私校自發性改革浪潮,領頭的臺中市明道中學校長汪大久,言談中霸氣十足,既滿意於招生成效,也不畏打破傳統。他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表示,近十年都保留10%名額給「多元申請」,與新課綱精神不謀而合。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臺中市明道中學校長汪大久表示,紙筆測驗值得被改變,選才一定有更好的方法。親子天下資料照,楊煥世攝。

我在明道中學二十幾年了,從過去每年大概2,000多人報考,到現在有6,000多人,爭取一個年級900多個名額,錄取率只有差不多15%,少子化對我們學校的招生完全沒有影響。

但我們也一直在觀察,想要進來的人實在太多了,6,000多人我們也不可能一個個面談,只能把紙筆考試當成最重要的參考。即使如此,我們過去每年其實都保留了10%的名額,叫做「多元申請」的機制。我們很清楚,當所有報考的孩子幾乎都在補習,可能某一個很優秀的孩子沒有補習,會因此進不來,這太可惜了。

考試不是最好的選才方法 值得改變

我們也做超過10年以上的大數據分析,發現有些非都會區小孩沒有補習、考試進不來但是靠多元申請,他在國小各方面多元表現都很好,這種小孩進來以後,到八、九年級學業表現很多會超越那些當初補習考進來的學生,證明考試並不是最好的選才方法。

再加上去年新課綱第一屆學生畢業了,整個108新課綱在高中升大學,就是很典型的多元入學,我們看到更多的特質,比會考試還要重要。因此下定決心,向臺中市總共15所私立國中提出倡議,請大家別再考了啊!再考要考到哪一年?因為一場考試影響6,000多人,這些小孩其實很可憐你知道嗎?小四、小五就要開始補習,那個小六的寒假更不好過,結束就要一間一間學校去考,有的報考五六七八所,再決定要上哪裡。

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值得改變,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不必是一次性的紙筆測驗吧!

多元入學顧名思義,每個學校的多元可能不太一樣。臺中15校因為有危機感,雖然彼此是競爭關係,但這時候一定要團結,才能在中學教育裡面持續占一席之地。我們成立了一個「全國私立中學聯盟」(簡稱私中盟),花一兩天的時間先徵求臺中市的夥伴支持,再聯繫北中南接近100所私立中學加入私中盟,成為交換訊息、對外發聲的管道。就連北部的私校也特地來詢問「你們真的決定不考了?」

一個小學的家長問我,「校長,現在改成多元入學,您可以給我什麼建議?」我的答案很簡單:

第一點,認真參與自己小學師長安排的所有課業和學習活動。

小五、小六的孩子若整天疲於奔命,連學校正規的課業也擺著不重視,實在很糟糕。從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來看,11、12歲正在建立抽象空間能力,那個階段是最寶貴的,師長們通常會去安排學生參加一些科展、語文競賽等,現在公立小學裡面的學習環境也是很好的。

過去為了應考,忙起來都不參加活動,真的很可惜。因此15校有個共識,讓小學生回歸到重視校內成績,而且不只看國語、數學,自然、綜合活動、音樂、體育等,我們也都關注。

第二點建議,有空就要多閱讀。

為了培養閱讀能力,我們跟臺灣師範大學合作,用他們設計的中文適性閱讀系統(Smart Reading),來參加明道營隊的孩子都會上這個系統做能力檢測,結束後臺師大會給每一個孩子發出認證,還有不同程度的推薦書單,這令參加營隊的學生和家長都非常驚艷呢!

至於有些人擔心,採多元表現會不會壓力不減反增?我認為如果壓力來自於孩子跟家長,自己給自己適度的壓力是好的,你想想,以往的考試入學壓力多大呀!凡是很多人想進的學校,必然會有篩選與機率問題,選擇權比較落在學校端,當然憲法也賦予家長教育選擇權。探討壓力有沒有變大、變小,我認為是假議題,也走錯方向了。

新課綱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期待能透過新制度,尊重每個不一樣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