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求助網友不找輔導老師,孩子遇到困難為何走不進輔導室?

各級學校有專業的輔導資源,但調查發現孩子遇到困難時,卻常不願主動求助,專輔老師分析背後有不同的心理因素。輔導室示意圖。楊煥世攝

「……不知道輔導老師對這個看法怎麼樣,也很怕被同學知道會被笑……」一名匿名學生以「真的走不進去(輔導室)」為標題,在高中學生社群平臺 Meteor心理諮商板上,發文求救。 

到輔導室抒發情緒,聽起來再平常不過,但是對很多學生來說,並非如此。2018年董氏基金會針對六都國高中(職)生的調查顯示,每7位青少年至少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但是會使用校內輔導資源、求助輔導老師的學生,僅占10%。

2022年兒福聯盟《臺灣兒少心理健康與輔導資源調查》問卷調查也顯示,近8成(78.5%)國高中(職)生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想尋求輔導室協助。兒盟在同年提出的《臺灣兒少報告》中也指出,高達7成5的高三學生遇到困難時會先向身邊朋友求助,其次是父母(31.1%)、手足(24.5%)、而具備專業輔導背景的輔導室和輔導單位僅占16.7%,比求助網友的的比例(17.8%)還低。

大部分輔導個案仍以導師轉介占大宗,其次是透過學校主動開發個案被輔導室找去約談,或是家長要求學校輔導的孩子,「主動求助輔導室的學生雖然比過去多,但仍是少數,」前高中職輔導老師,現任臺北、新北國中專輔督導的陳志恆說。除了和輔導資源近用性及宣導力道有關,個人、學校、家庭和社會文化造成的心理因素是影響主因。

原因1:怕被貼負面標籤、不瞭解輔導室

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坦言,「大部分同學的印象,還是覺得有問題的人才會去輔導室,」一語道出採訪時所有專輔老師的看法:多數國高中生對於求助、輔導有既定的負面印象,認為是「做壞事」、「心理有問題」才需要接受輔導。

國小也沒有比較好。桃園市南崁國小專輔老師江穎盈表示,輔導室屬行政單位,「國小孩子接觸輔導室比較常是交資料或投遞輔導信箱,平常很少主動走進辦公室,而高年級如果是上課時間離開班級到輔導室,有時也會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另外,中低年級學生雖然知道學校有輔導室,但滿多孩子不熟悉輔導室可以提供的服務。

輔導室雖然是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困難、調解壓力的地方,但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支援特教業務。專輔老師們認為,當第一線導師遇到班上搞不定的問題學生,或是狀況嚴重需通報的學生,也會通知輔導室協助,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留下「輔導室是有問題的人才去」的印象。

原因2:個性好強或退縮、習慣壓抑

心理因素很多時候也交雜著孩子個性,降低求助輔導室的意願。愛面子、好強的孩子,「會覺得講出自己的事情像一種示弱,會被看見脆弱的一面,不希望被同情或被憐憫,」基隆市正濱國中專輔老師胡憶華說。

「也有的孩子怕帶給別人麻煩,不知道該不該說;無法覺察自己有狀況,或是不認為自己有狀況;或是兒時受過創傷,被嘲笑過,長大不想承認自己有這個缺陷。」新北市竹圍高中國中部專輔老師林楠竟表示。

另外,「習慣壓抑,有心事但選擇不去處理的孩子,通常更不會主動求助」,基隆市學生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鐘依靜表示。

許多大人誤以為只有年紀大的孩子才會有話不說,其實不然。臺北市溪山實驗國小專輔老師趙怡晴表示,國小低年級孩子也會壓抑自己的想法或狀態,覺得難以啟齒;有一些則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詞彙表達想法,選擇悶在心裡。

孩子不願主動求助輔導室晤談,有時也和家庭有關,「覺得自己家庭很好,我不用去輔導,或是不該去輔導,覺得這樣會丟父母的臉,或是怕被打罵。」林楠竟說。

值得注意的是,內向的孩子比較會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選擇壓抑不說,但並不表示外向活潑的孩子就比較願意表達和懂得如何處理情緒。

原因3:不信任輔導老師或導師 

學生基於自己或他人的不良經驗,也會擔心專輔老師能否信任的問題。「很多孩子來輔導室,第一件事就是跟我說,不可以跟我爸媽講喔!」 陳志恆說 。因為一旦秘密被公諸於世,貼標籤、異樣眼光、父母責罵等壓力可能接踵而至。

事實上,專輔老師基於《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的保密原則,除非涉及法律、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必須通知家長或是校外單位協助,一般來說都會為學生保密。

然而,一名新北市國中專輔老師透露,常見導師「不小心」說出去,造成個案困境不減反增。他就曾遇過「導師在全班面前對學生失控大罵,把學生到輔導室的事情全部說出來,」導致個案後來變成班上八卦目標,造成二次傷害,「這樣的案例並不少」。

Meteor 諮商板上有不少學生訴苦,「還沒進教室就聽到老師跟班上說我去輔導室,進教室後好多同學都在偷看我,為甚麼要跟同學說⋯⋯我更焦慮了」、「我一回去,就有同學關心我⋯⋯班導一定跟全班講我的事了⋯⋯」類似事情屢見不鮮。

江穎盈表示,「臺灣文化傾向找信任的人講心事」,一旦信任基礎斷了,往後孩子有事情很難再踏進輔導室。學生的經歷也會影響同儕對輔導室的觀感,「一方面是本來就覺得講了對自己情況沒幫助,另一方面是學生跟老師講了,然後全世界都知道,覺得大人又要拿我講的這些話,對我做什麼嗎?」鍾依靜說。

孩子有困擾不願意求助,輔導室主動出擊發掘潛在個案,變得至關重要。 

各級學校輔導室推多元宣導,翻轉輔導室迷思

2014年《學生輔導法》公布後,各級學校在整合輔導資源和系統之外,相繼祭出多元宣導方案,試圖從前端扭轉學生對輔導室的刻板印象。不少學校主動出擊,希望提早發現需要關懷的孩子,也藉此推廣遇到困難就要勇於表達和討論的觀念。

例如,定期施行情緒量表檢測,篩選潛在個案進行晤談;辦理多元講座、活動、升學輔導諮詢,新生訓練宣導等,甚至是藉由「第三方」的力量,例如,小動物、輔導室信箱等,引導孩子接觸輔導室。

「提早讓學生接觸輔導資源,增進和輔導室互動的機會,就不會覺得那是有問題才去的地方,即使去了也不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貼標籤,」吳姿瑩說。

採訪時,專輔老師們都認為,平時就和學生建立良好關係和信任感,是改變孩子求助輔導室意願的關鍵。不過,吳姿瑩強調,改變一個孩子,光靠輔導室的力量絕對不夠,需要家長和學校完整系統支撐,才能接住內心受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