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別馬上 Google!讓孩子先嘗試「回答」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先 Google 就好了?孩子們正在不知不覺中學到這個習慣,而且阻礙他們的學習。事實上,孩子靠自己更神,不立刻 Google,往往可以學更多⋯⋯

Shutterstock

生活中遇到大、小問題,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怎麼辦?

「Google 一下!」

大人常常在想知道答案時,就直接上網搜尋。而且,孩子也學起來了。

Google 大神隨時有解,好像隨身帶了一部無形的百科全書,隨時隨地可以學習。但這看似美好的資源,其實也有後遺症。

曾任老師、長期處理教育議題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巴爾薛(Jill Barshay)在美國非營利教育媒體《The Hechinger Report》的專欄指出,「Google 效應」更進一步驗證,網路讓我們變笨了。

巴爾薛綜合相關研究報告,說明凡事靠 Google 帶來的副作用,以及如何因應的建議。

什麼是「Google 效應」?

事實上,早在 Google 成立不久的1998年,就有心理學家好奇,一下子有那麼多即時、網路可得的資訊,會怎麼改變我們的大腦。

在2011年,「Google 效應」的說法正式確立,人們傾向很快忘記可以輕易在網路上查到的資訊。因為 Google 隨時可得,使人們覺得沒有必要把這些資訊內化,需要的時候只要去搜尋就好。而且 Google、網路搜尋都讓人們得到快答案,在時間與注意力零碎化的現代,資訊沒有經過思路,來得快、去得也快。

這樣的說法引發不少討論。有人認為,何必浪費珍貴的腦容量去記這些瑣碎的事物,應該釋放腦力,用在更可貴的思考上;也有人認為,有些事情值得記住,即使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相關的資訊,且如果大家都不再記憶事情,大腦會退化。

但更多後遺症接著出現。研究人員也發現,我們高估了可以透過 Google 學到的東西,因為連記憶都記不住,很難進一步延伸到思考與學習。而且當人們自以為已經知道某一件事時,就比較不會再花時間研究這些事物。

這還推翻了大家認為「讓學生自己發現答案,就能學得更好」的概念。因為學生自己找答案的方式,也簡化成上網 Google,甚至只是看搜尋結果頁面,而沒有點選連結進一步瀏覽、研究,也沒有經歷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等過程。

而更糟的是,這一次草草 Google 找了答案,但是不記得搜尋到的內容,所以下一次遇到一樣的問題時,又要去 Google。

那麼,該怎麼辦呢?

先嘗試回答再去 Google it

巴爾薛彙整認知科學的研究指出,其實孩子們比 Google 大神還要神。如果學生能夠在去搜尋之前先嘗試回答問題,往往可以表現得更好。這也驗證了,腦中有先前累積的「先備知識」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記著這些知識,大腦就難以跟新資訊的內容產生連結,不容易吸收、消化新的訊息,產生新的學習。

此外,即使學生只是猜測、回憶腦中約略的印象,也會比毫不思索、直接 Google 的表現更好。而且就算猜錯了,老師還是可以幫助他們學到對的內容與學習方法。

巴爾薛因而建議老師、父母,都應該鼓勵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先思考、回想學過的,或是一些線索,不要先不假思索的 Google。對於老師們,遇到問題時,則應該「教孩子」(just “teach” it),而不要叫孩子「Just “Google” it」。

如果最後免不了要上網搜尋,最好能夠點進搜尋到的連結一探究竟,不要只在目錄指引頁簡單的瀏覽。因為研究發現,這樣會增加記得與學習的內容,成為腦中的先備知識,讓之後學得更快、更好。

(資料來源:The Hechinger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