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課本內容出發,循序漸進鍛鍊孩子的雙閱讀素養?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

從小學到高中,都可以嘗試從「單文本」教學,漸進遷往「多文本」教學。依據學生在不同年段,可以有符合那個階段的教學策略,「多文本取向」是串聯紙本閱讀跟數位閱讀的最佳解方。

如果孩子心中有個想解決的問題,需要找尋更多資料,不論在紙本或數位的世界裡,絕不會只滿足單一文本,必然是邁向多個文本。尤其在數位元世界裡在捜尋引擎的幫助下,只要下一個關鍵字,就會有多個搜尋結果出現,這就是多文本閱讀的起點。「多文本閱讀」可說是當今孩子每天面對的現實。如此一來,閱讀多文本並從中萃取精華,提煉出自己想要的洞見,就變成必學的能力。

要學什麼呢?面對這些來自四面八方訊息,首先需要判斷:這些文本跟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之間,有多大的關聯?對於我要解決的任務,哪個文本的契合度更高?哪個訊息來源更可信?如此,學生可以慢慢練習整合能力。

許多研究也顯示,隨著我們的知識愈來愈豐富,背景知識讓我們有機會針對某個議題一探究竟。也就是說,即使學生想要在數位環境裡搜尋,也需要先擁有背景知識,才會知道該用什麼關鍵字,可以捜出含金量更高的資訊。

因此,老師在課堂可以引導的事,就是善用紙本閱讀的多文本,先累積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深度。之後,孩子在進入數位環境時,會有比較富的關鍵字「庫藏」,這時,不論是所使用的開鍵字品質,或是想要一探竟議題,都有機會在數位世界的捜尋中有所斬獲。

多文本閱讀,累積多元的關鍵字

以不同年段的孩子來說,低年級學習的重點是識字、理解各種句型的意義。中年級在閱讀發展階段,則已進入了可透過閱讀學知識的階段。就文本閱讀來說,即使只讀課本,如果有心引導,還是可以發現多文本的安排,例如現在的國語課本,同一個單元裡會有三到四課。學生會發現,課本提到〈我的家鄉〉時,他可以從同一課本的不同課文裡,認識臺灣不同的鄉土文化,這就是透過課本進行多文本閱讀的機會。

學生平常在老師的幫助下,不論是晨間閱讀或閱讀課,可能已經有大量閱讀的習慣。然而,大量閱讀不一定等於有多文本閱讀理解。孩子在大量閱讀時,不見得常常去想:「我讀的這一篇,跟上一篇有什麼關係?」老師可以有系統的引導,協助孩子思考文本彼此的連結,或是鼓勵學生去思考,這一篇跟另外一篇,哪位作者的立場比較接近我們想理解的立場?

透過老師的協助,學生可以在紙本閱讀先做多文本的評估跟整合,從而形成新的理解,並因此慢慢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更多的知識系統,能讓孩子腦中累積愈來愈多關鍵字,進行更精確的搜尋。

中年級以上的教學地圖

如果從中年級開始進行多文本取向的語文教學,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對應課綱,讓他們從多個文本裡辨識議題,提取共同的概念,比較異同,更精緻的回應學習任務。

我們期待高年級孩子比中年級再往上發展一點,除了辨識共同的概念外,還要可以使用這些概念,更精準形成自己表述的能力,說出自己的看法。再往上到國中階段,則與高年級的學習任務做法類似,但國中段的孩子能面對更複雜的議題,也就是說,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會有更多的兩難,需要關照的面向更複雜。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激發出孩子更高階的學習思考。

當然,老師在教導學生的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閱讀教學專業知能需要慢慢提升。首先,要能夠清楚的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思考。其次,老師的關注重點是:我有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旦具備上面三個專業能力,接下來就要關注為學生設計多元評量的能力。

多元評量,意味著老師在課堂上,能對學生學習狀態立即提供回饋,對於學生所完成的專題,也可以提供精緻的書面回饋。此外還包括幫助正在自主學習的學生,評估自己是否有進步。當老師擁有以上能力時,就已經準備好下一階段的雙閱讀素養教學。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之《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