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教學與自主學習的好幫手~因材網

科技開啟教育的無限可能,不管山邊海邊、市區大校或是偏遠小校,透過科技的力量,將可以幫助縮短城鄉的差距

為有效改善學生學習以及老師的教學效能,教育部建置教師適性教學輔助平臺「因材網」,自2017年3月上線,至今已有近40萬名國中小師生使用。而為使全國中小學教師能夠更加善用因材網,教育部也已經規劃,將從9月起分批培訓全國22個縣市的專業講師,預計3年內,讓全國超過14萬名的國中小學教師,都能學會使用「因材網」,跟上利用AI工具輔助學習的時代腳步。

因材網學習內容 後年將涵蓋國英數自四科到國中九年級

資科司長郭伯臣說明,因材網由教育部所建置,使用是完全免費,它具備「知識結構學習」、「智慧適性診斷」、「互動式學習」,以及「21世紀核心素養」等四個主要模組功能,其中數位學習的內容目前共含括一到九年級的數學與國語文、三到六年級的自然,以及七到九年級的理化,而在今年底還會建置完成國小英文、國中生物,後年完成國中英文與地球科學,亦即到後年就會有國英數自四科到國中九年級的學習內容。

另外在因材網也可以結合ICT融入教學、補救教學、翻轉教學、學習輔助、自主學習、漸進式探究教學等模式來進行。它的知識結構就是把課綱中的學習內容連結變成學習路徑,提供學生循序學習的路徑建議,除了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外,也可以協助老師的備課,或者對新手老師的培訓,提供在其非專長領域授課的幫助。

同時因材網也能對應到教師所使用的各種教科書版本,提供相應的資源。而在影片播放方面也有特別的設計,會在影片播放中途跳出問題,學生若無法回答問題,影片就無法繼續播放,由此能夠偵測學生在哪裡的學習有問題。

學生在整個影片觀看的學習使用行為也會被記錄,老師就能夠觀察出班上學生的學習情形,例如藍色部分代表學生有看過這個影片,白色代表沒看過,綠色線則是影片的檢核點,顏色愈深代表看的次數愈多,因此如果許多位學生同時在某一地方都呈現出深藍色,那就代表大多數學生對這個地方的學習有問題,老師在課堂上就可以特別提出來討論。

適性診斷 建構專屬學習路徑

而在適性診斷的功能方面,因材網也具備動態選題的概念,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主進行選題,如此建構的結構越正確,診斷迷思概念也會越精準;結構越強,所節省的試題數也會越多;透過各自學生的不同試題結構,而能幫助學生從他的問題點往下搜尋。

舉例來說,一名六年級學生在建構出他的知識結構之後,如果他是在問題六年級的某一節點不會,就可往下搜尋,發現到原來他是在四年級的某一節點就不會了,因而造成五年級、六年級的不會。由此進行跨年級搜尋弱點,診斷後系統即自動會提出建議的學習路徑,教師也能夠透過數據資料來檢視學生個別或者普遍問題的卡關處,再輔以個別指導或班級分組討論,有效提升教學及學習效能。

郭伯臣表示,目前全國已經有2,557所學校進入使用因材網,搭配翻轉教學、自主學習或補救教學。臺中市大智國小應用因材網進行數學領域翻轉教學,在縣市學力檢測結果顯示,不到3個月的時間,使用因材網和未使用的成績就差了約13%。彰化縣東山國小在2017年5月未使用因材網時的科技化評量結果,數學和國語未通過人數分別有60人、32人,而使用因材網後在2018年和2019年的科技化評量結果,數學未通過人數是30人、20人,國語未通過則是17人、9人,也幾乎是呈近半的比率遞減。

九月起將分批培育專業講師 以協助輔導教學應用

教育部師資藝司長鄭淵全表示,「因材網」目前涵蓋數學、國語文和自然等3個學習領域,範圍包括數學與國語文一到九年級、自然三到六年級、理化七到九年級內容,共已分析完成3,456個知識節點概念、2,686個教學影片、2萬317題診斷測驗試題、100件開放式教學元件、2,200件動態評量教學元件,以及317份教案,適用一到九年級的學生。

而接下來除了還會陸續再開發一到十二年級的國語、英語、數學、自然、社會、程式設計和運算思維等學科學習領域與素養導向等數位教材內容,教育部從9月開始也會分3梯次分批培訓全國22個縣市的專業講師,期以提升教師使用因材網搭配ICT融入教學、差異化教學、翻轉教學的能力,同時經由系列課程認證的講師,來協助輔導各縣市中小學或偏鄉地區學校教師教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