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怕!蕭美珍把震後重建變成教育亮點

過去在部落學校服務的蕭美珍,發現社區與學生的學習態度緊密相連。帶著這份感受來到明禮國小,她希望能教導孩子向土地與社區學習。照片:陳湘瑾

頻繁的地震是花蓮居民的日常。然而,2018年的206強震為花蓮帶來了創傷,亦挑起花蓮市明禮國小的學生對於地震的恐懼,校長蕭美珍如何將地震帶來的改變化為學習的動力?

從明禮國小校舍四樓眺望北方,花崗山座落前方,山腳下美崙溪沿著學校邊緣流動,一路向東流進太平洋;一樓遊戲場上,兩顆機器人的頭從樹叢間冒出來,明禮國小校長蕭美珍回憶,2017年初來到明禮國小時看到的景象:「全部都讓我覺得很像遊樂園!」

蕭美珍將初來乍到的感動,轉化為明禮國小所推動的校本課程「城市遊樂園」。她打破學習的疆界,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運用當地資源,打造美學共融的學習環境,並開放教室,給社區長者作樂齡教室,吸引更多人走進學習的遊樂園。

打開學校的圍牆

「明禮是花蓮最古老的學校,會成為最早創立的學校,一定有地理優勢以及人文脈絡。」蕭美珍來到明禮後,先花三個月盤點校內外可以使用的資源,美崙溪、太平洋、松園別館以及附近活絡的市場等等。依照這些觀察,將「城市遊樂園」的校本課程區分為三個主軸:「明禮上學去」、「美崙溪日記」以及「漫遊花蓮城」。

「明禮上學趣」 的課程設計與領域學科相關,並加入學校周圍的特色深化內容,從低年級的閱讀寫作、中年級的藝文探索,到高年級的媒體創客。

「美崙溪日記」讓孩子到鄰近學校的美崙溪,觀察早晨、黃昏到夜晚的生態環境,拜訪溪流經過的景點,如北濱花蓮港和菁華橋。

「漫遊花蓮城」在老師的帶隊下,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先從學校周邊選出九到十個景點,依照不同年級可以步行的距離安排目的地,活動難度從單純的聽取導覽、產出自己的社區地圖,到高年級時,需要到市場主動接觸居民,進行訪談和拍攝,製作影音作品。

當地組織北角工作室策劃斷層藝術節,於美崙溪畔佈置藝術家Kayako的作品「層」,學生走出教室與藝術家的作品互動。蕭美珍提供

透過一系列校本課程的設計,讓孩子的學習能夠層層堆疊,厚實學習的經驗。「學校的生活場域是以生活為主軸,我們希望教孩子如何生活,如何解決問題。」蕭美珍說。

這樣的精神,讓明禮國小在206地震時,得以將天災帶來的挑戰轉化為學習的素材。

將災害轉化為學習機會

2018年2月6日的大地震,導致早期花蓮市區的地標之一統帥飯店嚴重損壞,同樣位於米崙斷層(又稱美崙斷層)上的明禮國小,從統帥飯店沿著明禮路只有五分鐘的步行距離。這座百年老校因為在2011年加強防護結構,而沒有受到太多破壞,但校園多處地面隆起,牆面和地板出現龜裂的狀況。

地震影響之大,就連對地震習以為常的學生也改變態度。花蓮的地震頻繁,在斷層帶上的明禮國小每次都很有感。蕭美珍表示,每年學校平均會有四次地震大到師生判斷要走出教室避難,很多時候師生們會選擇先觀望,「原本逃生時,學生都會有點嘻鬧,206地震後,大家會很迅速地做該做事情。」

觀察到學生面對地震時會感到害怕,蕭美珍決定將地震納入學生的學習中。「我們的孩子才十幾歲,將來可能還會碰到這麼大的地震,我們想把對地震的深刻學習,留在他的腦海。」

地震過後,清除危險的掉落物後,學校保留了大部分因地震而改變的地景,讓學生在開學後於校園中觀察。蕭美珍提供

因此,對於地震後的觀察,發展為「明禮上學趣」中的媒體創客課程,與修復工程課程。

媒體創客課程中,學校在災後修復中僅先清除危險的掉落物,讓水電管線回歸基本的運轉功能,其餘因地震產生的地景,則特意保留下來。

開學後,老師先帶領孩子重新認識地震,再與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的師生合作,帶著孩子踏查校園,觀察地震造成哪些影響。後續將相機交給孩子,提醒他們注意安全之虞,拍攝印象深刻的區域。

照片中孩子趴在地上,凝視操場跑道上一道長長的裂痕,這樣的畫面被對面的同學捕捉下來。這些拍攝作品以「孩子130公分視角的世界」為名,在媒體創客課程之後展出。學校並與在地社群「七公里的幸福街坊」合作,舉辦地震後週年活動——「河好日市集」,透過走讀米崙斷層,帶領民眾走進校園參觀災後學校的修復狀況。

學校也藉此機會將後續的修復工程融入工程安全與美學概念。由於校內僅有一棟教學大樓,工程期間仍需要使用教室上課,因此師生仍會在工地現場來來去去。老師會於每週一早上,在各班級報告修復進度,孩子要負起向父母傳達資訊的責任,例如,是否有因為修復工程,而更動上下學接送的位置等,所有細節,都讓孩子練習一一向父母報告。

「工程跟地震一樣,是很好的學習議題。除了工程安全的議題外,也要把美學放進來。」蕭美珍說。老舊的洗手臺因為地震被震垮,學校設計以大理石拼貼洗手臺檯面,做出地層堆疊的模樣,描繪出地震斷層的形象。其他的洗手臺,則以四種顏色拼貼的大樹,表現四季的形象。同樣被震毀的花臺,學生拼貼磁磚,重新佈置成溪流的形狀。

將地震看作轉機

蕭美珍將修復工程視為課程的一部分,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觀看並參與修復的工作。蕭美珍提供

學校雖然因地震產生變化,但學校師生共同參與修復工程,將它納入生活的一部分,洗手臺、花臺、遊戲場的設計,一點一點改變校內樣貌。學生也能從中學習地震的知識,並且在與街坊社區合作的過程中,建立與在地的連結。「地震不只是修復,還可能是轉機,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蕭美珍說。

經過修復的明禮國小,彩繪上新的顏色、毀壞的花檯也重新設計,在參觀者的眼中,越來越像是一座遊樂場。座落在米崙斷層上,擁有120年歷史的明禮國小,師生擁抱學校的地理與人文歷史,轉化為自己重要的資產,在這座學習基地共同寫下老學校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