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備——教師將成為課程的創客

共備——教師將成為課程的創客

如果你查維基百科對於創客的解釋,它是這麼說的:「自造者(Maker,又譯為「創客」)概念來源於英文Maker和Hacker兩詞的綜合釋義,它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以自造者為主體的社區(Hackerspace)則成了自造者文化的載體。」

我一直認為教師也是創客一族,原因顯而易見,因為教師是指一群酷愛研究促進學習方式並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哲思為樂,以教師創客為主體的社群則成為教師創客的團體。

看看教師平時做的事情,如果你曾經為了自己的學生設計課程,如果你因為解決自己學生的問題而客製化教學,這種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的實踐活動,怎麼能說不是創客呢?

如果要說不是,可能就缺了一個,那就是社群。作為創客,有太多新的訊息與技術要交流,教師社群成為創客們交換訊息與互學共創的園地,共同設計課程;而透過共創歷程不斷提升創客能力,再解決現場問題的同時,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所以共備的前提就是必須要有社群,這樣的社群不同於過去的任務導向社群,這是由教師自發形成的,教師從被改革者轉變為改革者,從執行者轉變為推動者,從被領導者變成領導者,找回教師的能動性是讓教師成為創客的關鍵。教師成立共備課程享有共同哲思,為了解決問題進行專業對話與支持,並進行專業協同與投入,並願意接受公開檢視,分享大家解決問題歷程的好與不好。

這樣的教師社群擁有共同願景,不需要靠外部獎勵,而是以自己與自己學生的成長作為最好的獎勵,不單依賴外部增能,更重要的是以創新、學習、討論,面對衝突進行團體學習。

當教師社群開始進行共備時,將逐步建立互相協作及相互依存的學校文化。共備提供教師一個課程發展平臺,進行更新課程組織、教學策略、評量模式等,使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能持續改進。藉由昨天所談的觀議課,則可提供自我檢視的機會。

在共備開始之前,有幾件事情是重要的。

其中營造安全與信任的氛圍是最重要的,這就像是學生在教室中要能在同學面前自在發表或承認自己不足,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只有能夠說出真正的想法,討論才可能激盪出更好的火花,課程才可能更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在我自己的社群中,我最初使用的方式是先說出我自己不會或不確定的地方,引起大家討論。身為教師常常有個弱點是認為自己應當對於學科專業是清楚的,然而學科專業和轉換為課程,以及教學實施還有一段距離,如果無法承認自己只能說專業術語,卻無法轉換為學生可以討論、思考與參與的語言,那這樣的課程設計是不可能將學生從生活語言帶入專業語言。

共備展開後,第一次需要進行的工作包含:

‧ 決定本學期行事曆

‧ 決定本學期的工作分配;如果社群人數少,可以每次都一起進行,如果社群人數多,可以再分為幾個小組。

‧ 討論備課範圍之概念圖、重要概念以及概念間關聯。

許多人分不清楚何謂概念分析,有些人會已將文本分析當成概念分析,文本是依附情境下的,而概念則是跨越情境的。如果課程是使用文本的,通常我會建議先做文本分析,分析後再提取其中更上位的跨領域概念。例如國小國文有一課油紙傘,是一篇鄉土文學,談著美濃的油紙傘。如果做文本分析則就會讓著文本的結構與意義做分析,然而從這一課如何提取更上位的概念,鄉土文學的脈絡、結構、內容與意義等,跨本文的概念如何從學習這一課中習得呢?這一段是去年到高雄國小校長共備工作坊中協助校長們做概念分析的歷程。

進入單元課程設計(由負責的小組報告)

‧ 哪些是學生應該知道的概念以及學生應該學習的能力

‧ 分享該章節的教學經驗,學生常見的迷思,以及教學過程曾出現的Bug。

‧ 提供該單元之曾經累積的教學素材

我們的社群每學期初會先將這學期要共備的課程之概念分析全部完成,因為是大家協力完成的,而且討論過程中會對於重要概念是什麼?哪些是關鍵概念(不會就會影響其他概念的學習)?哪些是困難概念?概念發展次序是什麼?

由於大致內容都討論了,所以負責的夥伴其實只是將大家討論的結果製作成上課的教材。

我們的社群有個共用的雲端資料夾,資料夾是依據單元分的,次目錄有建置中、已完成、教學媒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放還未發展完成的學習單,第二個部分是在社群討論後定案的學習單,第三個是大家將自己手上與這個單元有關的文章、影片或小實驗等資料上傳,提供負責此單元的夥伴使用。

平常我們也會透過臉書和line傳遞訊息討論。

真正進入單元共備時:

‧ 負責的夥伴分享設計

‧ 其他的夥伴給予回饋

‧ 修改後重新上傳資料(臉書、協作平臺,雲端硬碟……)

‧ 決定該次公開授課教師與時間

‧ 共同備課教師無課務者協助觀課

觀課後議課,重點如下:

‧ 透過觀看一位教師的教學實踐,瞭解教學設計的妥適性。

‧ 深入地捕捉到學生學科學習的細緻訊息。

‧ 針對學科教學提供引導學生學習的意見,有利於有心精進領域教材教法的教師。

‧ 根據觀課結果,修改課程設計。

知識不再是教學唯一的重點,所以共備時我們著重學科本質的思考,以便概念系統的建立。學科本質涵蓋概念與能力(整合應用則可培養素養)。以學科本質出發的課程設計有利於「理解」與「學習遷移」。課程設計不同於過往,是學習經驗的「設計」,創造學習經驗的「教室實踐」,使學生和教師可以對於學習經驗進行「反思與評價」。因為篇幅限制,本文就不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細節多加討論。

這些年有許多共備社群,我們看到從共備社群裡得到堅持力量的人,有看到在專業成長上找到夥伴的人。

對我而言──共備讓我學習到…「努力成為他人的支持,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力量。」

*轉載自藍偉瑩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