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華德福的教育夢土》 從衝撞到典範,張純淑的辦學路

華德福教育在臺灣的實驗教育體系裡已成大宗,而宜蘭的慈心華德福,更是臺灣第一所公辦民營,且延伸出完整的十二年一貫國中小、高中的華德福學校。當年媒體熱烈報導,這個宜蘭的校園竟能引起「島內移民」,數千個家庭遷居宜蘭,只為了讓孩子接受這個從德國來的開放教育。創辦人張純淑,一個生長在民國40年代宜蘭鄉下的女孩,是如何創立了一間讓眾人嚮往、爭相申請入學的校園,只要是對實驗教育有興趣的親師,都十分好奇。

張純淑年幼時,在教育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從此立志當老師,而她也真的成功進入體制內任教,卻在僵化的教育現場衝擊下反思,到底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經過在全球各地的奔走,她在德國遇見華德福教育。

她說:「在校園裡,第一個感動我的場景,是看到幼兒園的老師蹲下來抱著孩子,跟孩子道早安,然後邀請他們進教室。」自由遊戲時間,教室裡的所有空間都可以任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老師不會去干涉打斷。到了中午,孩子吃過午餐,老師輕輕地唱著歌,孩子則自己去拿睡墊、棉被,然後安靜地躺下來睡覺。老師並沒有下指令說:「我們現在要睡覺了,大家請安靜!」在孩子睡著之後,老師開始準備烤麵包。麵糰輕輕地揉、輕輕地捏。40分鐘之後,麵包烤好了, 孩子在剛出爐的麵包香氣中醒來。孩子吃完點心,自己收碗盤、自己清洗。

「這一切都好像夢境。」她說,原來當老師,不需要大聲喝斥、不用無止盡的抄寫黑板,不用出一堆作業、再改一堆作業,不用被進度追著跑、被班級成績競爭搞得灰頭土臉……「我也想當這樣的老師。」張純淑從此找到了她的志業。

然而,在臺灣推動的過程並不順利。

「妳是女巫嗎?臺灣這麼多年來都有課本,你不用課本,要教什麼?」在議會上她曾被議員針鋒相對;「來這裡教書會有前途嗎? 你們只是個幼稚園,為什麼要用到高材生?」教師夥伴的父母也怒氣沖沖對她開罵:「不食人間煙火!」甚至在剛開始尋覓教材教法,無人理解,總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一路走來,舉步維艱。

現在的慈心,已經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周邊的建案甚至以「遇上慈心」為訴求,吸引對慈心校園引頸盼望的父母。張純淑的基金會每年更投入資源做師資培育,期望更多的華德福種籽能深入校園,帶孩子長成自由而完整的人。

嚴長壽董事長形容張純淑是:「臺灣華德福教育的教母,很有使命感,像苦行僧一樣的堅持。」張純淑則認為自己更像拓荒者。從投入教改開始,一路用行動參與教育帶動的社會改革。透過此書,一起來見證這段臺灣教育改革路上的動人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