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容、國際力 將納2018年PISA測驗

「過去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事實,而現代的教育不只如此,我們還必須培養孩子成為『可靠的舵手(reliable compass)』,不只擁有駕馭人生方向的求生技能、面對模糊多變社會時,仍可保有處之泰然的人格特質,並與來自多元背景的人才共事」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負責人安卓.施萊瑟說道。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教育長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負責人安卓.施萊瑟(Andreas Schleicher)表示,自2018年起,PISA測驗將納入「國際力(global skills)」作為學生在面對複雜的全球環境中,覺察與包容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能力指標。

這項能力也是5月中在日本岡山縣倉敷市舉辦的G7教育高峰會(Group of Seven,7大工業國組織)討論的重點之一。

「全球化」對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意義,對某些國家而言,它是創新與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能夠自由在不同國家間旅遊及工作;然而,對某些國家卻是為了遠離貧窮與戰爭,而造成的社會分化與經濟不平等。

有鑑於此,安卓.施萊瑟認為:「PISA是針對全球青年進行的測驗,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皆邁向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必須提前為孩子儲備好因應的能量」。

PISA納入「國際力」三大指標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將「國際力」定調為21世紀學習的核心主軸,目前「培養國際力」的目標已納入許多國家的課程綱要,但是僅有少數教育政策制定單位將之納入學校體制,問題在於缺乏用以作為教育政策的明確定義、實施策略與參考指標。

因此,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最新PISA計畫中,明確將「國際力」定義如下:

「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個人可以擁有從多元觀點分析全球及跨文化議題的判斷能力;能充分理解偏見如何影響對自我及他人的觀點、判斷與詮釋;能夠公開、合宜、有效率地與不同背景的夥伴溝通的能力」。

安卓.施萊瑟建議學校增加學生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讓孩子接觸與分析不同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融入國際環境,與培養跨文化人際技巧,增進孩子對多元價值觀的認識。

「國際力」實施策略則可參考以下三大指標:

1.平等(equity):不平等的收入與機會情況日漸增加,貧窮孩童至今仍接受次級的教育,這讓「平等」躍升為關鍵議題。數位經濟讓規律繁瑣的工作消失,並改變現有的職場環境,對某些人而言,這是破壞式創新的大好機會,但對某些人卻將從此失去一切,這樣的環境變革,正是讓孩子透徹理解問題,並思考出雙贏解方的絕佳時機。

2.和諧(cohesion):世界各個角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移動能量」,無論是從貧窮和戰亂中逃往和平的國家,還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的追求;移入國如何整合來自多元背景的人口,又要如何避免文化衝突、平衡極端主義與基本主義?這將是持續棘手的難題。

3.永續(sustainability):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將「永續」列為首要目標,目前的發展僅考量現有需求,卻沒有確保下一代的生活環境;氣候變遷、環境品質驟降、過度消耗和人口成長等重大問題迫在眉睫。

孩子是否具備理解國際新聞及分析議題的能力,將決定孩子在面對全球化衝擊下的生活能力與職涯競爭力。

同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針對「能力」與「態度」進行討論,並建議老師可以從以下問題著手:

1. 與不同文化的朋友交流時,如何有效率又不失禮?

2. 如何觀察與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想法、價值觀、感受的能力?

3. 孩子如何調整自己的想法、感受、行為以融入新環境?

4. 在一定程度資訊提供下,如何培養孩子進行分析與批判思考?

5. 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學生的開放程度與包容力為何?

6. 孩子對世界上不同價值觀的好奇程度與敏感度為何、是否願意與不同國家的夥伴進行交流?

未來的問題沒有正確答案,與其凡事幫孩子做決定,不如從小給予他們探索與同理的心靈;培養可以帶著走的行動力,才能讓孩子掌舵自己未來的航向。

圖片來源:Tanathip Rattanatum_shutterstock.com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