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職教育面臨挑戰下,瑞芳高工潘泰伸校長以「創造成功經驗」的策略,推動雙語實驗班、跨域合作課程,並促進師生參與各類競賽,不僅招生成長,學生的自信心也大幅提升。
新北市瑞芳高工校長潘泰伸。
在臺灣家長普遍「重普高,輕技高」的觀念下,自107學年度起,高職學生比例正式被高中生超越;最近一學年,高中生占比達50%,高職則僅39%。在這樣的背景下,2021年,潘泰伸來到瑞芳高工開啟他的校長之路。
瑞工位於基隆市和新北市邊界,雖然學校鄰近瑞芳火車站,但相較於市區學校有便利的交通,招生壓力更大。潘泰伸一路以來都在技職體系擔任老師及主任,對這幾年技高面臨的挑戰,以及技高生缺少自信的現象感受很深。擔任校長後,他開始思考:「在這些痛點背後隱藏著什麼機會?」思考過後他提出「選擇痛點,創造成功」的想法,一路帶著團隊找突破口。
「一旦累積了成功經驗,大家看到改變的可能,信心自然就會提升。」他說。
選擇痛點,創造成功
他口中第一個突破口就是空間測繪科。空間測繪科前身為土木科,在歷史上,土木科幾乎可以和瑞芳高工畫上等號,因為瑞工最早為財團法人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然而近年來,空間測繪科每年大約招到25名新生,想突破,卻始終突破不了。
當時,教育部計畫補助全國55所高中成立雙語實驗班,潘泰伸便希望藉這個契機為空間測繪科轉型,同時吸引招生。為了打消老師們的疑慮,潘泰伸深入瞭解計畫的細節,並向老師釋疑,「我跟老師們說,雙語班剛開始的要求不高,每週只要三節課中有10分鐘使用英文就好。」第一步成功跨出後,大家發現事情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三年下來,雙語班成功帶動空間測繪科招生穩定成長,新生人數逐漸提升到34至35人。潘泰伸強調,雙語班的重點是讓學生有勇氣開口,逐漸建立自信,結果也帶動了積極的學習氛圍。「有了這樣的成功經驗,老師和家長就更願意支持學校的發展方向。」
瑞芳高工的空間測繪科雙語實驗教育班獲得2024年「技職力100」競賽Top10獎項。
另一個「選擇痛點,創造成功」的例子是電腦機械製圖科,谷底時一班只有七名學生,為了改變現狀,潘泰伸選擇主動出擊,找來科內老師充分溝通後,加入新北市教育局「在地大聯盟」計畫,走進國中開設社團課。透過與國中端的連結,該科招生終於從谷底翻身。潘泰伸說,偏鄉學校面對生源壓力,透過參與適合的計畫是提高知名度的方法之一,「有些老師比較有這樣的認知,關鍵在識人用人,找到能夠帶動改變的人選。」
潘泰伸在擔任瑞芳高工校長前,曾借調新北市教育局技職教育科,他表示,「教育部與教育局提供了許多資源和計畫,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學校去落實,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相較於普高校長,技高校長需要傾聽與瞭解各群科的需求,並設法平衡資源分配,「所以有時候,創造良性競爭是必要的,當某個科表現突出,獲得更多經費時,其他科也會受到激勵,願意更努力提升。」
成功經驗的擴散:跨域合作與實作導向學習
點開潘泰伸的臉書,可以看到師生積極參與各種競賽和計畫。潘泰伸說,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及跨領域統整課程,技高因為有多種群科,本來就具備跨科合作的優勢,不過長期課程比較難快速顯現成果,因此他更鼓勵老師透過主題式的競賽活動來進行跨科合作,更重要的是,能讓師生在短期內聚焦目標,見到成果。
走進瑞工校內餐廳「清悠小舖」,便可看見裡面展示著他們近年參與「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以在地礦工文化為主題所開發的餐飲及文創商品。每年都集結了各科老師一起設計課程,包括室內設計科負責商品設計、製圖科負責繪圖製作、機械科負責金屬工藝、餐服科與業師開發在地素材的美食,這些跨域合作不僅能激發老師的創新動力,也讓學生在實作中體會成就感。
透過參與「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各科教師跨域合作,帶學生以在地礦工文化為主題開發餐飲及文創商品。
但潘泰伸也坦言,不管是參與計畫或帶選手去比賽,對老師和行政來說都非常辛苦。「所以我每天幾乎都會去各個辦公室轉一轉,跟老師們聊一聊他的狀況、學生的狀況,聽聽他們有什麼困難的地方,有什麼需要校長協助的,讓老師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和陪伴的。」
潘泰伸強調,「老師也需要成功的經驗。」教育現場有一些懷抱教育愛的老師,一旦他們透過計畫或競賽創造出成功經驗後,會更有熱情投入。重點是校長平常就要利用互動的機會,表達相信他,鼓勵他,增強他的參與信心。
成功經驗分享會:由小成功建立學生自信
此外,為了增加技高學生自信心,潘泰伸在朝會推動「成功經驗分享會」,邀請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小成功,例如參與培訓或競賽的心得、比賽的收穫,或是接待國外姐妹校學生的經驗。
他認為,這些小成功對技高學生來說意義很大,「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往往缺乏肯定,但是透過分享,學生能夠感受到被肯定,進而激勵自己進步,也能讓其他同學受到鼓舞。」
潘泰伸欣慰地說,當校長這三年來,學生在全國高中技藝競賽從九面獎牌增加到十四面,他知道每增加一面背後的難度都很高;他相信,正向領導是激發師生潛能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