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林國中行動學習團隊,是行動學習競賽的常勝軍,每年發展新課程,也不斷在有限的資源中,增加學校的設備。(圖片提供:崇林國中)
在生物課以擴增實境觀看一顆跳動的心臟,在生活科技課設計一座桁架橋。崇林國中學生的課堂,有虛擬也有真實,善用鄰近機場捷運的地利環境,使得地質、生態、文創與工程跨領域學習更顯層次。
「預備、開始!」
教務主任何春緣語音剛落,國七的同學開始埋首在眼前的ipad,在單字卡軟體「quizlet」上快速點擊畫面上文字和圖片相對應的校園鳥類,同一時間,講臺上的電子白板即時累積每組分數。
「贏了!」一組同學率先發出歡呼,白板上的分數條最快抵達終點,「其他同學要不要再挑戰一次?」何春緣詢問同學,大家興致勃勃換了座位,重新分組,再次投入比賽中。
這裡是林口崇林國中的雲端教室。位於林口臺地上的這所學校,打造出他們獨有的課程。
加入行動學習 學習更有動機
在崇林國中的三間雲端教室中,配備了VR 頭盔、無線投影和四軸飛行器等工具,幫助老師將不同的科目融入行動學習中。校長郭妙色表示,學校將行動學習列為發展重點後,陸續添購相關設備,希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體驗。
因此,比起單科項目發展行動學習,崇林國中的老師們,更希望將行動科目融入各個科目當中。
本身為地球科學老師的何春緣,利用縮時攝影機在校園內拍攝並製作縮時影片,將校園上方的星空搬到教室,再利用「Google天象圖」及觀星軟體「星夜行」製作虛擬天文臺,讓學生在白天也能看星星。
生物課的心臟課程,一般課本的圖片都只能呈現橫向縱切平面投影,生物老師利用擴增實境軟體「Anatomy 4D」 觀察全身血管及心臟的分佈,掃描課本上的圖片時,浮現動態立體模型,能夠分別呈現每個獨立構造,觀察心臟的部位如何共同運作。
崇林國中以機場捷運為軸線,發展地質、生態、文創與工程四大課程,運用行動載具的優勢,設計跨領域連結,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陳湘瑾攝
崇林國中行動學習的重要推手資訊組組長孫郁文表示,學校行動學習團隊,從一開始的10位老師,到現在全校約130位老師一起加入團隊,分組做科技研習,也顯示出學校的行動學習氣氛十分活絡。行動學習團隊這六年來的操作經驗,也成為崇林國中往跨領域教學的重要累積。
把機場捷運作為一把學習的鑰匙
2018年,教務主任何春緣和行動團隊成員一起搭乘機場捷運。他們發現,車站石椅上點綴的腳印花紋、捷運車廂上的LOGO,甚至是車廂的顏色,都跟林口臺地的臺灣原生鳥類「臺灣紫嘯鶇」有關。「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考察時發現的喔!」何春緣笑著說。
經過幾次實地考察後,團隊將觀察轉化為教案,成為以機場捷運為主軸的主題式行動學習,延伸出地質、生態、文創與工程四大領域的課程。
地質課程中,從地球科學的角度切入,觀察林口臺地的地理環境及形成過程。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推出臺灣地質查詢應用程式「地靈靈」,從居住安全參考資料轉化為教材,讓學生瞭解林口的地質環境,再利用雷射切割機製作等高線模型。從中不但能瞭解地形地質的知識,也吸收了地理課中關於等高線的內容。
在臺地上興建機場捷運結合時,如何製作跨越中山高速公路的橋樑,有待生活科技課來解決。老師先透過影片,傳授橋樑架設的原理,分析V型橋墩的結構,學生接著討論,機場捷運為了克服陡坡的地形限制,自行設計桁架橋後做負重測試。
學生在課堂中使用的虛擬實境教材軟應用程式「EduVentureVR」,影片是由行動學習團隊在經過實地踏查之後共同製作。崇林國中提供
在臺地上有別於平地的生物棲息環境,成為生物課的多樣性教材。學生先將紙製的虛擬實境眼頭盔戴上,點開虛擬實境教材軟應用程式「EduVentureVR」,觀賞團隊製作的機場捷運360度環景,讓學生彷彿實際走入機場捷運的月臺,觀察四處留下的紫嘯鶇蹤跡。除了臺灣紫嘯鶇,也介紹多種校園鳥類,延伸為生活科技課製作機關鳥的課程。
文創課程中,國文老師帶領學生觀看機場沿線的裝置藝術影片,觀看機場捷運閘門的文藝名人,如何用詩句描繪與詮釋臺灣的美景,再讓學生創作與機場捷運有關的短詩。
無遠弗屆的學習世界
何春緣認為,將桃園機場捷運作為行動學習的主題,不只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看見家鄉的美,幫助學生用現代科技認識周遭的環境。
機場捷運成為崇林國中的主題式課程,讓學習主題多元且跨領域。將主題課程結合行動學習,更是崇林國中行動學習團隊的強項。學習不再囿限於紙本上的內容,在虛擬與周遭環境中不斷挖掘素材,學習的世界也變得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