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語社團 陪孩子自信學習

【記者李宜霖台中報導】台中新社高中校舍曾在921大地震時震毀,在新社農業復甦下,教育也展現出全新氣象,學校開設東南亞語社團,培養新移民子女,自信驕傲地展現母親的多元文化。

新社高中分高中職與國中部,國中有25班,人數7百多人;高中職每年級7班,有4班普通科,2班職業科,一班體育班,固定人數是每班40個,總共有7百多人,國中部約有70多位新移民子女。

921大地震後,新社高中有些校舍重建,目前持續落實地震防災教育,國高中一同進行逃生演練。新社高中校長朱健良表示,演練孩子體會度不高,心境較不認真,近2年,他們帶領國一、二年級學生到霧峰光復國中的地震博物館參觀,實際看到校舍倒塌的活教材,知道地震的可怕,培養危機意識。

爭取學生資源 發揮社區高中功能

5年前,國中部曾大量流失學生,一個年級剩下5班,後來慢慢增加至7班,現在則是9班。作為新社地區唯一的國中,朱健良認為,只要好好辦學,學生會回流,但因應人口少子化,仍有減班危機,所以必須管控老師缺額,不能聘足。老師因為在地人情味濃厚,很少流動,新進老師在資深老師帶領下,適應陌生環境。

高中面臨免試入學、少子化,必須到國中招生。朱健良說,學校努力建立特色,讓家長認同,吸引學生就讀。目前學校雖有十部租借巴士,但交通不便的問題需要解決,另外,未來也會持續爭取宿舍,讓山城區孩子就近入學,發揮社區高中的功能。

日據時代,磯田謙雄打造白冷圳,透過倒虹吸管系統,為新社引入灌溉水,發展農業特色,是新社的象徵。學校會利用週末帶國中生認識社區文化,撿拾垃圾,維護環境。

結合在地特色 開設農業技職科

新社發展精緻農業、觀光休閒相當成功,生產農作品質優良,朱健良希望發展高職觀光、農業類科,或者在高中部成立特色班,變成課程一部分,培養農業專業、實務、行銷技能。

朱健良表示,在地農民與農會都非常期待設技職科,因為當地農業是高所得產業,如香菇產銷,家長會長是在地農業達人,也大力支持,目標是幫學校建立溫室,讓學生有實際操作機會,但教育局還沒同意,家長、學生的觀念也還需要溝通,未來會持續爭取。

朱健良指出,12年國教讓國中孩子脫離升學主義,以比較快樂的學習心態,這種方式早已在校內實施,國高中社團逐步增加,還有國高中一起成立的社團,玩社團就是課業之外的副學習。另外,也會讓學生實際去體驗餐飲、美髮、汽修學校課程,進行生涯試探,了解未來適合走的路,儘量全面照顧到孩子的需求。

教導東南亞語言 展現母國文化

學校還開設了越南語、柬埔寨語社團,社團孩子的媽媽都是外配,社團從教導東南亞語言開始,帶入文化學習,邀請能以流利中文表達的外配擔任老師。朱健良說明,開設社團是擔心新移民的孩子,不敢說自己的媽媽來自東南亞,缺乏自信,對學習產生阻礙,因為一般認為母親是新住民,家庭可能不幸福。

透過社團協助,提供外配媽媽舞台,展現母國文化、建立自信。他提到,這些混血的孩子其實很聰明,只是因為家庭背景讓孩子比較沒有自信,個性較為內向壓抑,朱健良相信,在社團適當引導下,孩子的未來會很不一樣。

新社高中從去年運動會主題鎖定在東南亞,許多班級以東南亞風進場,今年園遊會更邀請新移民印尼媽媽擺攤,朱健良說,本來擔心賣不掉,沒想到東南亞美食不到十分鐘就賣光,未來會持續邀請新移民媽媽設攤,成為校慶活動的亮點之一。

在2位馬來西亞僑生擔任主任的推動下,學校重視國際教育,加上新移民子女多,著重在東南亞國家,也曾參訪馬來西亞華人獨立中學,邀請中學在校慶期間入班上課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多元文化。朱健良表示,未來學校因應在地特色,更計畫跟越南、印尼交流,因為東南亞在新移民母親母語的加持下,也是孩子發展的機會。

參考資料來源:2013-11-27 22:23 台灣立報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