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教與學 給我的啟發:線上學習的另類觀察

   很快地2020年即將來到尾聲,細數今年以來的種種外在環境變化,影響最鉅的莫過於疫情的擾亂。台灣得天獨厚,除了有強大的公衛系統,正確的決策外,以及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防疫觀念的落實。這場疫情的確在許多行業和產業都起了翻攪甚至翻轉的作用,原本應該是求穩定模式的教育領域,也不得不在原本實體課堂教室之外,另闢不一樣的"教室"作為進行教育活動的空間與載體,好繼續承載著教育這項工作。

   過去雖也有發展許多有別於實體教學型態的課程,例如線上課程、遠距教學、函授教學,加上現在的線上直播等等模式;但這些在過去的設計相對是選擇性的,或為了解決人力無法有效到達(如偏鄉地區)而產生的資源不對等的問題,抑或是當有需要時再進行,以及學習內容是彈性的,非強迫性的。然而這次的疫情,直接影響教育的是[義務教育]這一塊根基(K12),是到了需要替代方案、板凳球員上場銜接的時刻。因此我們看到了在上半年與暑期結束後的開學階段,頓時間相關科技的導入更為迅速,相關人力的動員以及資源調度更為全面,家長學生接受度也大幅提升,這些或為不得不的必然。

   筆者有幸在此段期間接觸線上學習與相關型態的轉換經驗,以此作為觀察者角度提供淺見:

   首先,在義務教育階段(在高教領域同樣也有許多投入和嘗試的現象),線上教學作為教育活動的取代是可行的,因為相關科技的配套已有具體的呈現,但仍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授課的價值與經驗。主要是因為線上教學的型態,在學生端進行學習時,面對的是電腦鏡頭和畫面,長久下來相對會是冷冰及帶點空泛的,沒有真實人和人接觸的部份,也更需要自主學習動機的支撐。

   再來,實體教學現場的互動機制,是更為複雜與細膩的。由此所產生的學習經驗,還暫時無法由數位型態做完全的取代。也因此,進行線上教學的教學者應該要思考的,不應該只是將原本實體教學的那一套方法原封不動搬到線上。而是要重新思考,在實體授課時,教學者vs.學習者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最關鍵的核心是什麼,也就是學習的目標及成效。有些課程可能著重在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有些課程可能著重在操作練習,有些可能著重在小組間的討論。這些看似在實體授課時,能夠透過幾個動作就一次解決的環節,搬到線上的時候,就應該要重新的思考與定義。

   最後,科技進步帶來了便利與型態改變,可是不變的仍然是教育的本質。教育者對於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傳遞,學習者對於學習事物的熱忱與動機,在少了真實接觸場域的互動機會時,這些可能更要被詳加考慮;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教育理應是帶有關懷與溫度的。如此在轉換至線上教學的型態時,那份美好的學習經驗才能不斷地被複製,任何場域都可以是滋養的沃土。

   筆者認為,結合線下(實體)與線上的混合式學習,在未來科技更加進步之時,將會以更新更優化的面貌到來。

ps.筆者目前以[心智圖法教學]作為參與教育工作的方式,文末附上由心智圖架構呈現的想法。

>>【數位教與學 給我的啟發】熱烈徵件中,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