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高中課綱草案中,將刪減必修、增加選修學分,許多教師擔憂學習成效將更低落,但是站在適性發展的觀點,李安與李遠哲需要一樣時數的國文課與數學課嗎?
國教院規劃的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在高中的選必修比重設計上,最近引起許多爭議。曾任台東大學副校長、長期關心弱勢學生學習,現任國教院副院長的曾世杰,從台灣學生學習成就的雙峰現況,和未來學生的需求分析,清楚說明為什麼台灣需要一個鬆綁和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空間的新課綱。
為了《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規劃中的數學及國文的必選修比重,教育界有極端不同的聲音,溝通中出現了李安及李遠哲兩位名人的姓名。本文就借用兩位李先生的大名,來談談我們對課程保持彈性的期待,為什麼該讓高中階段的「李安們」有機會多修點人文藝術,年輕的「李遠哲們」也該有機會多修點數學、自然。
二○一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報告中,台灣十五歲學生雖然數學素養表現優異,全球第四名,但前段和後段學生的差距達三百零一分,全球第一名;學校內的個別差異,全球第一名;學校與學校間的差異,仍是全球第一名;同時對數學的自信,全球倒數第二名。二○一四年二月,教育部為二到九年級學生舉行全國性補救教學的線上評量,數學科的結果顯示,純粹猜測及不合格的百分比,隨著年級增高。到了九年級,估計全國至少有一○%學生是猜測的,至少有二五%評量不合格。
再看國語文。歷年各種國際的閱讀評比都指出,台灣孩子的平均閱讀能力並不弱,二○一二PISA排全球第八名。國教院的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也指出,從二○○七、二○○九、二○一二的資料看來,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並沒有外界批評「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但是,孩子們的閱讀自信和動機都是全球倒數的,而且跟不上的孩子,其比例超過港、星、上海、韓國、日本等與台灣經濟競爭的國家。
學生需求差異,年級愈高愈大
從以上的研究,我們看到高中教育的三個難題:一、學生的需求差異很大,一端非常傑出,但另一端太多人跟不上;二、孩子們對學習的喜好和自信低落;三、年級愈高,愈多人跟不上。
我們很難想像,高中數學和國語文老師面對需求不同、程度日益參差、失去學習動機的孩子,該怎麼教?免試後,學校內或班級內的個別差異只會更大,數學老師將面對更艱鉅的挑戰,怎麼辦?
照媒體上的爭議內容看來,教育界有兩個方向極為不同的選擇。方案一:視孩子的性向和需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方案二:不但要維持現有的課程設計,還應加更多必修。
此刻正於教育部審議的《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是傾向方案一的。參與草案研修的數十位學者專家及各方代表,經過三千兩百個小時的討論後認為,課程的規劃要有兩個重點:一、讓每一個孩子願意學、能學、喜歡學;二、年級愈高,課程要愈分化,以適應不同的需要。在高中,將四分之一的必修學分轉為選修,但必修加選修仍然維持現有課綱必修的學分數。方案一的支持者,以數學只考○.六七分的李安為例,說像李安這樣數學不行卻有人文藝術傾向的孩子,大人應該讓他有機會少一點必修數學,多修點人文藝術學分。
為何不讓李遠哲多修數學課?
但許多數學老師傾向於方案二。五月十七日,有數十位中研院院士及兩千多位數學老師發起連署,並在記者會中抗議十二年國教數學的時數嚴重不足,對國中小數學低落問題全無設想,將嚴重影響我國競爭力。數學老師們說,我們不只需要李安,也需要李遠哲。如果李遠哲高中時沒有機會修到許多數學課,恐怕就沒有機會成為大師了。
其實,數學老師對《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有點誤解:草案不但在國小一、二、三、四年級加了數學時數,高中的選修彈性變大之後,會讓「李遠哲們」不但可以修到比現行課綱更多的數學課,還有機會修到更有挑戰性的大學先修課程。同時,選修也可以開補強性課程,如果「李安們」跟不上,想要加強數學,在只有必修的狀況,想藉正式課程補強就完全沒機會了。
再看國文。五月七日,某報以社論長篇痛批國教院,稱現行課綱高中國文實質必修二十八學分,在總綱草案裡被砍到只剩必修二十學分(其實現行課綱國文只有二十四必修學分,草案把它改為二十學分必修,並要求畢業前至少要上四學分國文領域選修,我們已去函更正),此舉除了影響國民的語文能力,更會讓國人倫理道德水準日漸低落。「搶救國文聯盟」的老師們更主張,高中國文加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每週應必修六節課(算起來,總學分會達三十六學分),這樣才能讓學生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必修時數能保證學習成效嗎?
但是,語文的範圍這麼廣,除了聖賢書,現行課綱裡有的散文選讀、小說選讀、區域文學的選修課,因為必修課比重過重,在高中現場,從來沒有落實。除了聖賢書,如果學生對楊逵、陳映真、齊邦媛、莫泊桑、赫塞、大仲馬、川端康成感興趣,學校課程可以滿足他們嗎?或者,學生對文學、語文不感興趣,可不可以只修共同核心的國文,多修點自然、數學、社會等其他領域的課呢?現行的課程是不行的,因為必修比重實在太重,也許大家不知道,台灣高中教育的必修學分比重,世界名列前茅。
出生的時候,李安和李遠哲各方面的需求是極度相像的。但是到了十五歲,兩人在性向、興趣、未來生涯走向都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為什麼我們只能提供一種大人認為最好的A餐,讓李安和李遠哲都無從選擇呢?心理學的研究一再指出,人們有選擇、主控權的時候,會覺得生活更有意義,會更快樂、更健康、更主動。現在台灣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不快樂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希望能多給孩子們自發學習的機會,自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主餐和配菜。
我們正為了台灣數學及國文必修學分的多少傷腦筋的時候,臉書上流傳著一位年輕人賴奎吾十六歲時留學德國的故事。和本文相關的是,他發現德國的高中,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選課,學校的課程,留了許多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自己想做的學習。
德國高中必修少、選修多,但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及經濟獎得獎人數比例超過台灣二十五倍,增加必修真的是我們保障學習品質的唯一藥方嗎?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57期2014-06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