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的學習,不用別人的標準評價自己

動手做的學習,不用別人的標準評價自己

過去,學校只是裝載知識的地方,但現在不夠了,這是全世界的大人都要思考、並勇敢接受改變的挑戰。今年春天,《親子天下》採訪團隊前進美國,看見美國教育的轉變,「動手做」,將成為未來人才的關鍵字……

美國採訪後記

連續兩年,我都在春天,造訪舊金山。從去年的《滑世代來了》,到今年的《動手做 開啟真學習》,看似一虛一實的主題,科技都扮演觸媒的角色,它是幫助發揮創意的工具,而非目的。今年,因為動手做,觀看的角度更為聚焦。

好好玩,是我的第一個印象。各種有趣簡單的媒材,引發大人小孩發明出更好玩東西的動機。一種稱為Makey Makey的簡單電路板,可以讓黃瓜、太陽花等所有你想得出來的植物發出音樂,一個六年級的男生於是利用一個衛生紙捲筒,做出一支「長笛」。一位希望讓電路板「說故事」的MIT女博士生,發明出一套銅線和鈕扣型鋰電池,幫助你自行設計出最夯的LED卡片……

歎為觀止,是第二個印象。在台灣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國三生會考的那個週末,我們來到全世界最大的舊金山「創客市集」(Maker Faire)。

驚艷!全球最大動手做市集

這裡固然聚集很多科技怪咖,但更多的是帶著孩子一起玩樂的爸媽、祖父母。那隻由瓦斯點燃、按音樂節奏「噴火」的「章魚」,那尾長達數公尺、蜿蜒路上的「遊龍」,和許許多多無厘頭的發明,創客們的製作想必耗時耗力,但目的顯然只在挑戰自己的想像力,博取大人小孩的歡笑和讚嘆。

相對於我們很功利的計算孩子每一次的考試成績、每一次參賽、當志工的積分,我終於理解,當創客市集創辦人戴爾‧多爾蒂說,「動手做,教導孩子從消費者,變成價值和意義的創造者」時,不是在喊口號。喜歡動手做的大小創客們,的確比較有自信、腳踏實地,不會用別人的標準評價自己。

採訪舊金山幾所菁英私校的過程中,我們對受訪者所言所行,頻頻點頭稱是,甚至大呼,「這不是我們一直在鼓勵、想要推動的教育嗎?」不過,新做法依然挑戰我們的傳統思惟和認知。

儘管看過許多以孩子為中心的各國教育現場,也深信去年採訪的「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所說,「真正的學習是把學習主導權還給孩子,」但當我看到Brightworks的孩子一整天「只」埋首於製作、測試自己的太陽能烤箱時,還是不禁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

我們也看到,資優生、菁英孩子被教導、也因此練習著,如何同理別人的需要、如何一點一點改善這個世界。

創意是為了讓世界更好

在專收資優生的紐葉樺私校,幾乎每堂課都融入「設計思考」的模式、成為跨領域的動手做專題,而且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我看到小二女生為改善環境、努力設計出一個會撿垃圾的機器人;小四男生為送媽媽一盞床頭燈,努力去體會、追問媽媽的喜好和需要。在過程中,他們也學會電學和數學。

我們當然好奇,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否也適用於大多數一般資質的孩子?iLab的負責人琴‧賽克斯說,設計思考是一套很正向的心智模式,提供很多工具和技巧去面對困境,「在低社經、資源缺乏的學區更需要,因為能幫助孩子辨認周遭世界的需要,更能改變環境和個人生活。」

帶著滿滿的感動和衝擊回到台灣,卻看到為了十二年國教志願序引發的種種亂象。在5%菁英學生填不到前三志願的紛擾中,更應該重視的,卻是7.43%五科都是「待加強」的近兩萬名國中生,其中英文和數學兩科,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一、近九萬名學生,都是「待加強」的C級分。我們不禁想,透過動手做,是否更能燃起這些孩子的學習動機和意願?

學習,重新被定義

面對教育方式和內容的巨大改變,家長會擔心害怕無可厚非,舊金山菁英學校的家長也不例外。但走在前面的教育領袖應該堅定前行。正如柏克女校小學部校長愛莉絲‧摩爾告訴我們,「世界改變得如此迅速,教育也必定要有所改變。但家長還在過去的學習經驗中,他們會恐懼說,『你們要做什麼?』但我們要帶著他們一起往前走。」

過去,學校只是裝載知識的地方,但現在不夠了,這是全世界的大人都要思考、並勇敢接受改變的挑戰。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值得以更棒、更適合的學習方式,學會創新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開展自己的人生。

資料來源:2014-09親子天下雜誌58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