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一本書,就是演一齣戲 《天賜阿公的戲籠》布袋戲紙藝立體書

《天賜阿公的戲籠》布袋戲紙藝立體書

疫情期間,許多演出活動陸續取消,想要看一場布袋戲更是不容易。此時,只要打開剛出爐的繪本《天賜阿公的戲籠》,「哇呦!」連續四跨頁的〈法海大戰白娘娘〉立體紙藝,平面的水彩畫瞬間活過來,布袋戲竟然在膝上搬演起來,立馬進入「仙拚仙」的情境,這真是太神奇了!

以布袋戲為主題的原創紙藝立體書 

《天賜阿公的戲籠》是以布袋戲為主題的原創紙藝立體書,作者曹泰容是小學美術老師,應學生要求,重拾了兒時與阿?去廟埕看戲的美好記憶,開始研究如何教孩子製作戲偶;捏偶(雕塑)、漆作、繪畫等。在多年的設計教學中,他反覆醞釀,花了兩年多,轉換成自己醉心的繪本創作。繪本敘述故事的方式是文字與圖畫組合共同表現,曹泰容更認為:「作繪本像做一齣戲,只是作者同時是編劇、導演、演員、場務,並且需要耐心及願意觀察人生百態,才能將一頁頁畫面精采生動的呈現出來。」他果真用繪本做了戲,還是六場戲。並在立體紙藝人涂乙欽協助下,把《天賜阿公的戲籠》衍生成了可翻閱、可操作、可動態的劇場表演。

跟著戲臺後的阿凱翻弄摺頁,就能一起發揮無窮的想像力。

乍看書名不免聯想到仙逝的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事實上,曹泰容的確發想自李天祿長子陳錫煌掌中戲的傳承紀錄片《紅盒子》,但是他巧妙地化身成小孫子阿凱,藉著對裝著戲偶、服裝與道具的戲籠(hi-lang)的好奇心,找尋阿公寶庫的秘密,從他的視角來提問,藉此介紹傳統布袋戲這門好玩又精緻的藝術。繪畫風格走寫實路線,說故事的方式則屬在立體書遊戲中學習的「知識型」繪本;文字夾敘夾議,沒有注音,頗具份量。也因如此,小朋友與大朋友,閱讀視角不同,發現與樂趣也不同。

同時呈現前後臺場景,閱讀成為遊戲

整本書最吸睛的部分,當然是把戲臺做成立體頁,並且能同時呈現前後臺場景。一拉開來,連續跨四頁的立體空間連成180度雙景深,包括前臺景深觀眾四層,後臺操偶師與鑼鼓佬兩層,近似真實戲臺,也像是間娃娃屋。對沒看過野臺戲的人來說,真是大開眼界;即使你進劇場看戲也只能從前臺欣賞,連文武場都看不到,遑論後臺藝師操偶的忙碌狀況。

戲臺前的景象

戲臺後的景象

翻頁時,同時呈現戲臺前後的觀眾與文武場情景。

它的翻折方式多樣,以西方紙藝展現東方傳統布袋戲的魅力,所以當法海抄起禪杖打向白素貞與小青時,他們的亮相方式是從「走馬板」(下棚)竄出上彩樓(布袋戲的戲臺)。而串場跑龍套的雙偶,翻頁連動就能精彩對打,加上被武松一腳踹飛到彈出書的景陽崗之虎。閱讀成為遊戲,讓人快樂。

法海抄起禪杖打向白素貞與小青,從戲棚下竄出上彩樓。

他的企圖心很大,每個畫面都藏著小細節。首先拉開封面和封底,就是一張很長的水彩畫,提前「劇透」戲籠裡有什麼?布袋戲是具象與抽象的表演藝術,而好看的繪本是能直接用圖畫來說故事的藝術,《天賜阿公的戲籠》故事一開始就同時體現兩者。跨頁的天賜阿公左手大力揮動綁著長長藍布巾的小木棒,就可搬演出《水淹金山寺》中的滾滾狂潮。臺下看戲的觀眾還有孫悟空與豬八戒是cosplay?還是搞穿越?翻弄摺頁就能跟著阿凱臺前臺後跑,一起發揮無窮的想像力。

最妙的是,只要你想,這個戲棚可以搭建在任何地方,不受疫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