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眾最近占領中環,香港政府以催淚彈驅散抗議民眾,抗議團體要求特首下台。對於一海之隔的香港,我們了解多少呢?學生為什麼要抗議、占領中環?香港為何爭取「普選」?
面對一波波公民運動蓬勃浪潮,如何與孩子討論對錯?其實重要的不只是對於事件的看法,而是趁此機會,與孩子一起討論、練習思考的過程。
當我們常怨台灣新聞缺乏國際觀時;該如何帶孩子了解時事,甚至是與他們討論公民運動?
收起3誤解,帶孩子看大新聞…
這兩年來,台灣歷經了諸多社會爭議事件,從核四、多元成家、苗栗大埔、洪仲丘事件等,延伸出來大規模的公民遊行運動中,看見了愈來愈多的年輕學子的身影,甚至有許多年輕爸媽推著娃娃車加入「親子大隊」,上街頭表達公民意見。
三月底,大學生占領立法院宣示反黑箱服貿,不但引起國際主流媒體的注目,更讓所有原本不關心這個議題的民眾,都至少開始讀一讀各種網路上的懶人包或認真的點開了協議的內容文件。
一台iPad就可以取代SNG車、幾位還在念書的大學生,就能用各種語言製作新聞登上CNN……滑世代透過各種他們最熟悉的網路工具串聯、發聲和吸取認識世界的養分。
而你是否想過,應該怎麼帶家裡更小的孩子面對這一波波蓬勃的公民運動浪潮?怎麼思考、辨識、判斷各種訊息?
爸媽調整心態,給出空間讓孩子提問、頂嘴
思考的能力需要不斷的練習,不可能從小要孩子什麼都不要管、不要想,好好讀書就好,還期待他們大學畢業以後就突然能獨立思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考伴隨而來的一定是不斷提問、頂嘴、反駁,這些都會不斷考驗著大人的耐心。要提供給孩子一個有助於養成思考習慣的成長環境,大人需要先破除三個誤解。
破除三個誤解,放手、放膽,別以為小孩都不懂
誤解1:小孩乖乖的最好。文大哲學系助理教授吳豐維從去年十月開始和數位哲學系教授在高中推廣哲學課,希望可以引導高中生學習思考。吳豐維觀察,華人教育是灌輸型教育,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教的是典範、少有質疑,公民教育也教孩子守法、孝順。
而老師普遍需要高度的教學安全感跟權威感,害怕被孩子問倒後不知怎麼掌握班級。「台灣人一直以來很會『解題』,但現在跟未來的世界,勝出的將會是發掘問題跟獨立思考的能力。」吳豐維認為引導學生討論,對某個決策不管支持與否,更重要的是表達立場跟原因的過程。
誤解2:小孩還小怎麼會懂這個。另類安親班小草旅人共學團經常帶小學高、中、低三個年段的孩子進行各種議題的思考課,只要引導者丟出的問題是開放性的,用貼近生活的語言描述,當孩子說不太清楚時幫他們補充並確認,他們肯定有想法。
老師林怡如說,「教孩子思考並不是要孩子成為社運人士、或憤世嫉俗的人,而是在找尋孩子的主體意見,同時學會尊重、同理跟負責任。」
相信孩子,就會展開對話。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邱花妹的女兒才八歲,但是她和先生無論什麼議題都會和女兒討論,嘗試用女兒可理解的語言解釋公共議題。他們的態度是平等的看待小孩會有自己的想法、看重她也是一個可以對話的人。
誤解3:事情就是這樣,不用再說了。台北市忠孝國小老師陳建榮觀察,大人很容易因為意識型態或負面經驗影響,太快說「不」,思考局限、非黑即白,而因此關閉了孩子可能發揮的思考彈性。
他經常在課堂上鼓勵孩子使用概念構圖,來整理當天課堂看電影的觀後心得,他發現當大人開放足夠空間,常會看到孩子思考的多元廣度超乎想像。
孩子總是在我們還沒有發現的時候就長大了,成長過程中,他們往往帶給我們驚喜。是父母總是擔心他們還太小、還需要保護、還不能自己飛。但是希望他們以後飛得穩,得常常給孩子機會練習,你決定好開始帶孩子練習思考了嗎?
資料來源:2014-04親子天下雜誌55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