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過勞的自己,給老師的刻意放鬆練習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分享,放鬆,有時是需要「刻意練習」的。為自己按下休息暫停鍵前,需要先覺察到自己的疲累,跳出慣性行為。

覺察過勞的自己,給老師的刻意放鬆練習

老師的一天,跟著學校課表忙碌地度過,當能好好喘口氣,脫離課表時,要忙碌習慣的人突然「放鬆」,許多人卻可能還不太能適應。著有《刻意放鬆》一書的諮商心理師胡展誥,與老師們分享「刻意放鬆練習」。

如果放鬆還需要「刻意」,未免也太不放鬆了吧?胡展誥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已經趨近「自動化」,作息跟隨著外在環境,胡展誥指出,當吃飯、放鬆休息不是依照身體需求,而是依照環境與他人的期待,長久下來,會慢慢忘記自己的需要。因此,「刻意放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觀照自己有哪些需求浮現,其次則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照顧自己。放鬆,也是需要練習的。

按下暫停鍵前先「覺察」

在忙碌的生活中,覺察到自己需要休息很重要。胡展誥表示,老師可以透過幾個面向覺察自己的狀態。例如,自己是否對新的訊息與學習採取較抗拒和封閉的態度?因為過勞時,人容易特別不耐煩,不喜歡再接受新的訊息。

其次,過勞時很容易對自己或外界做負向解讀,另外,食量改變、吃太多或吃太少,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忘東忘西,重複做同樣的動作,身心出現這些改變,都需要留意。

用雙腳好好走一走,與自我對話

胡展誥觀察,許多人發現自己過勞後,又進入慣性模式,腦袋開始思考自己到底發生什麼事,哪裡出了問題,應該如何解決,但這些都是不容易解答的問題。他建議想不出來的話、先別想了,先用自己的雙腳出外走一走。

走路,可以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放慢腳步。由於坐著時,腦中是專注思維,會深入鑽研一件事情;而站起來走一走,就能轉換為發散性思維,能接收到更多的感官刺激,激發靈感。走著走著、情緒比較穩定後,老師們也可以開始展開和自己的對話。和自己對話的問題可以是:

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

哪一個部分是你最希望可以被理解的呢?

如果可以,你希望別人提供什麼協助?

以第二個問題來看,「被理解」是探尋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想法,那些沒有說出口、想被理解的是什麼?

胡展誥分享,跟自己對話時,能抱持著一個「安頓」自己的態度,因為疲憊感本身就讓我們很辛苦了,我們要盡可能地對自己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