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兒藝中心「是誰躲在風景裡?」從風景畫品味生活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藝中心「是誰躲在風景裡? 」展場照。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北美館兒藝中心)即日起至9月15日推出「是誰躲在風景裡?」教育計畫,展出洪瑞麟、葉子奇、廖繼春等11位藝術家作品,其中包含多件北美館典藏作品,也特別委託聲音設計師馮志銘及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分別規劃與風景有關的聲響和互動裝置作品,邀請大小朋友從生活中親近的自然觀察出發,探尋藝術與日常光景的連結,展開對風景畫的各種思索與體驗。

「寫生自然」透過藝術家筆觸紀錄風土民情

「寫生自然」展區以洪瑞麟60年代的《礦工宅內》為開端,刻劃礦工勞動者的生活樣態,畫中孩童遊戲的身影對應窗外開闊的田野及綿延山巒,透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與生活裡的寧靜。葉子奇在《霧來山稜‧花蓮》中,以油彩交疊卵彩描繪東部高山的氤氳雲霧,細膩地呈現山稜綠意的光影景致,而對角式構圖帶有獨白寫意,讓觀眾感受其中安定與對自然的禮讚。

洪瑞麟,《礦工宅內》,以簡約粗獷的筆觸捕捉礦場宿舍的日常。

「人造風景」透過藝術家之眼 再現印象中的風景

「人造風景」展區本次展出最早的作品,是1868年法國印象派之父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貓與花》版畫,藝術家以近距離視角捕捉愛貓「吉吉」(Zizi)的生活場景,透過特定的構圖呈現以動物為主角的日常風景。

蔡蔭棠《臺北植物園》,以濃郁流暢的油彩描摹城市清幽的自然園景,藉由明亮的黃、藍對比色和間隔的綠,凸顯景觀裡沛然的生命力,為臺北在地風景留下深刻的印記。廖繼春之作《院子》,呈現臺南私宅庭景,透過渾厚的紅與藍、綠的互補色調及略帶簡約奔放的筆觸,展現南臺灣樸拙閒適的明媚氣息。

連建興的《失落的嶺腳》為其透過遠視、俯瞰的廣角視野,回望童年經常探訪的秘境,畫中融入其記憶和自身想像的景物,以奇譎魔幻的風格表達對於時代更迭的情感。

水墨畫家林世皇的《淡水河邊》以超過兩米的垂直構圖拉長河堤與人物的比例,透過延伸向上的堤梯引領觀眾抬頭與畫中人物一同眺望河岸對面的遠景,嘗試貼近探索風景時的真實感受。

「內在風景」透過藝術家之心展現風景下的寓意

「內在風景」展區跳脫對既有景象的認知,展示藝術家別樣的觀看蹊徑。洪美玲創作的「尋道」系列,其中《尋道15號》描繪藝術家記憶中的蘇花公路,透過平塗的幾何色塊,築構出東海岸磅礡的岩壁和沿途幻景,傳達其對於這條乘載著遊子夢想、成長與鄉愁之路的深刻情懷;洪天宇《獻肚山三貌》,以三聯畫作重現因土石流覆滅消逝的村落,藝術家刻意留白風景中關於文明痕跡的部分,象徵人為與自然在時間推移下的變換,反思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競合關係。

另一方面,洪瑄《安宅》以民宅常見的除煞辟邪物「山海鎮」為發想,變造鎮宅的風水圖像,將當中的三山五嶽、五湖四海重構為一幅放大想像的山川水墨,八卦圖樣則轉變為具「喜(蛛)從天降」寓意的蜘蛛網,景象裡疊合藝術家的文化敏感度與對生活細部的觀察。孫培懋《捏造城鎮》,以陶土捏塑微型建物組成的聚落,觀眾可以化身為迷你探險家,探訪其中的細微角落找尋物外之趣。

「互動體驗」透過自己的體驗 感受自然的聲息

互動體驗的作品的部分,馮志銘《窸窸窣窣》擷取展出畫作的元素,透過採集、紀錄自然環境音,轉譯成與之呼應的聲音裝置,觀眾得以聆聽風聲、鳥鳴、水流聲等,增添觀察畫作的感知與想像,《層層疊疊》則反轉概念,讓大小朋友運用會發聲的物件模擬風景裡的環境音。

馮志銘《層層疊疊》互動展區,讓孩子們親身體驗風景藝術。

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以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經驗為靈感,透過溫樸的手作媒材,於兒藝中心入口U型空間打造互動基地《走走停停》,規劃「等等到」、「追上來」和「要去哪裡」3件作品,觀眾可以透過實際操作工具或角色裝扮,體驗各種移動中的視角變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動態風景;兒藝小工作坊則以洪美玲「尋道」系列作品為發想,邀請大小朋友運用幾何積木築構出自我的內在風景。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走走停停》,從視角的改變,感受不同的動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