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 陳建榮老師教學秘笈不藏私

陳建榮老師帶學生觀賞魏德聖導演的《BIG》。

近幾年情感教育在臺灣社會引起諸多討論,社會層出不窮的感情紛擾及近年輿論熱議的「Me too」風波,在在凸顯情感教育必須從小開始。

長年將電影融入教學、身為兒童影展評審的陳建榮老師,捨棄傳統苦口婆心的說教,借助電影落實情感教育。精選42部優質電影與70部延伸片單,加上24張學習單,結合討論賞析和體驗省思,讓親師生在討論中,將電影的內涵潛移默化成自身的生命哲學。讓孩子能學會在「愛人」同時,也保有「自我」,明白愛沒有對錯與標準,而是需要創造與珍惜。

透過電影,來談談抽象的「愛」

陳建榮老師表示,在教學現場多年,發現孩子在學校展現的模樣,往往反映著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有些孩子怡然自信,有些孩子則對愛與肯定的需求強烈,凸顯自我認同的重要。

親情、愛情,友情,都是值得珍惜的感情,愛己、愛人、被愛,愛是一輩子的功課。當孩子情竇初開或是情感受挫時,「愛」與「被愛」都需要練習,情感教育並非侷限於愛情而已,更廣義包含情感交流過程中的自我認同、愛的發聲、身體自主權,甚至是放手等課題。然而,師長要如何跟孩子談抽象的「感情」?透過電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例如在電影《醜女大翻身》中,女主角透過整形、減肥把自己改造成大美女,來贏得男主角的青睞與喜愛,希望藉由外表的肯定,來強化更多自我認同,但最後卻失去了自己。自我認同為何重要?孩子若能從小接受、肯定自我,才可以更加從容自在面對人生,在遭遇挫折、身處困境時產生療癒能量。反之,從小自我認同程度不高的孩子,容易受外在影響。

希望「被愛」,先要學會「愛自己」

「自我認同」不僅是青年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也是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確定,會一輩子影響內在心理及外顯行為的發展。因此在討論情感教育時,我們希望別人怎麼愛我們,必須先自問有沒有這樣愛自己?

針對中年級的孩子,可以選擇用動畫片來進入自我肯定的議題,透過不同影片類型裡的角色、性別,來討論約定成俗的刻板印象。期待以更多元的內容,幫助孩子進入培養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

例如動畫片《魔法滿屋》以「魔法」來比喻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顛覆以往迪士尼公主的審美印象,設計了戴眼鏡、皮膚黝黑、身形微胖的女主角,看似沒有魔法,卻能洞察每個人心中的祕密,理解大家的悲傷、壓力及痛苦,加上愛管閒事的雞婆個性,最後幫助家人找回自己。也讓孩子們明白,不要活在框架的陰影中,要肯定自我,勇敢找出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

陳建榮將電影教育的經驗濃縮為《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一書。(親子天下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