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森林〉打造了一個讓孩子可以躺、坐、滾的療癒空間。
今夏最值得期待的親子展覽登場了!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出別開生面的「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兒童藝術特展。即日起展出至11月9日,展覽橫跨整個暑假與秋季,以互動藝術、沉浸空間與豐富聲影,邀請大小朋友走進一場感官全開的自然旅程。
這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跨國文化與自然的對話。策展團隊從桃園與新加坡的地景、生態出發,結合藝術家創意發想,將美術館轉化為一座座互動感知的藝術實驗室,喚醒觀眾對自然的好奇、敬畏與反思。
藝術遇見自然,激發孩子五感體驗
整個展覽由來自臺灣與新加坡的5位藝術家共同打造,涵蓋視覺、聲音、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展場空間豐富多變,從靜謐的水聲到繽紛插畫,再到可以互動探索的聲光裝置,每一區域都像一扇打開自然之門的入口。
其中,由臺灣藝術家陳伯義創作的〈河流實驗室〉,透過地景攝影與互動裝置,呈現人與河流間微妙的平衡。孩子們不只能欣賞作品,還可以親自動手,觀察河道如何形成,學習背後的水文與地理知識。整個空間猶如一堂精彩的自然課,讓知識變得活潑有趣。
〈河流實驗室〉讓孩子親自動手,觀察河道如何形成。
另一件作品〈河走過的地方〉,則由許雁婷以原住民文化為題,藉由聲音、訪談與敘事,引導孩子聽見土地的故事。踏入這個空間,就像跟著河流漫步,聽見祖靈低語,感受自然與文化交織的脈動。
〈河走過的地方〉展區照
水的聲音、林的氣味,沉浸式展覽令人難忘
新加坡藝術家祖.馬哈茂德的〈寂靜下的律動之脈〉,以桃園水文地景為靈感,創造出一個聲音主導的沉浸空間。進入展區彷彿潛入湖底,四周只剩水流與自然聲響,令人忘卻喧囂,回歸最原始的感知。
〈寂靜下的律動之脈〉創造出一個聲音主導的沉浸空間。
陳紫曦的〈不見的森林〉則透過色彩繽紛的插畫與探索遊戲,讓孩子一步步發現森林中隱形的生態系統,從微小昆蟲到巨大樹冠,都是永續自然不可或缺的一環。
〈不見的森林〉讓孩子一步步發現森林中隱形的生態系統。
同樣來自新加坡的蘇鈺雄,以〈平靜的森林〉打造了一個讓孩子可以躺、坐、滾的療癒空間。這裡不只讓感官放鬆,更透過插畫與軟雕塑,向孩子介紹台灣與新加坡的瀕危野生動物,並用柔軟而堅定的方式,傳遞保育的概念。
親子共學,自然與藝術的美好邂逅
除了展覽本體,兒童美術館也規劃了一系列豐富的親子推廣活動,包括織品創作體驗、田野走讀、繪本講座等,讓參觀者能從玩中學、學中感。展覽不只是靜態欣賞,更是一場充滿創造與共感的互動過程。
這次跨國合作不僅是桃園藝術界的一大里程碑,也象徵著藝術沒有疆界,自然沒有國界。在藝術家的巧手與策展團隊的用心下,大自然走進了美術館,而孩子的想像力,也正悄悄走進森林與河川之間。
趁著夏日出遊的季節,帶著孩子一起來場自然與藝術的約會吧!讓我們在畫布、聲音與森林之中,重新學會用五感親近這片孕育我們的大地。
展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