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有人間國寶!傳藝研習營為教師開啟文化寶庫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帶領參與學員合奏客家八音。

這個暑假,臺北市日新國小熱鬧非凡。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在七月底舉辦了「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國小教師研習營」,吸引超過百位國小老師參與。這場研習特別為老師量身打造,希望透過實際的示範演出、親身體驗,以及完整的教案分享,讓傳統藝術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能在教室裡活起來。

其實,文化部自2009年起就開始登錄並保存我國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至今已累積19項藝術類別與31位保存者。這些年更透過「傳習計畫」培養新一代學習者,並整理出豐富的教材。去年出版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文資教學手冊》,就是將這些成果轉化為老師們可以直接帶進課堂的資源。

研習營不僅介紹教材,還安排了珍貴的示範演出。2023年的第一屆課程曾帶領老師認識歌仔戲、布袋戲、亂彈戲、北管音樂及說唱藝術,獲得許多老師的好評。今年則以「南管戲曲」、「客家八音」、「布農族音樂 Pasibutbut」及「排灣族口、鼻笛」四項為主題。課堂上,老師們不只聽專家分享教案,更能親眼欣賞、親耳聆聽這些傳統藝術的現場演繹。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現場示範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

像是「南管戲曲」由人間國寶林吳素霞與結業藝生魏秀蓉同臺,搭配和鳴南樂社帶來典雅的南管樂聲;「客家八音」則由國寶鄭榮興帶領的陳家班團隊現場演奏;布農族的 Pasibutbut 八部合音,則由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示範,雄渾歌聲震撼全場;至於排灣族口笛、鼻笛,更是由年輕的結業藝生們領著老師們一起吹奏,大家體驗後都直呼新鮮。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帶領參與學員吹奏口簧琴。

這次研習原本只規劃80個名額,但因為報名踴躍,最後破例錄取了 113 位老師。文資局期望,這些老師能成為「種子教師」,將體驗到的藝術和課程設計方法帶回學校,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接觸並喜愛傳統表演藝術。

對老師們來說,最大的收穫或許就是發現:原來傳統藝術不是遙不可及的專業,而是能和日常教學結合的鮮活資源。當孩子在課堂上跟著唱一段南管、吹一次口笛,或聆聽布農族的和聲時,他們不只是學到一種表演,而是更深刻地認識屬於臺灣土地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