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完成的藍皮柴油客車,假日限定乘車體驗時段行駛於園區內修復的軌道上。
國家鐵道博物館已於七月底正式第一階段開放,除了以六處完成古蹟修復的建築,搭配8個精彩展覽內容提供民眾參觀之外,為實現「活的鐵道博物館」核心理念,將在每個週末例假日及國定假日提供動態乘車體驗服務,於園區軌道上搭乘過去活躍在支線、充滿懷舊氣氛的藍皮柴油車,體驗目前在臺北市區地表上面唯一運作的火車行駛。
典藏藍皮柴油車,修復後重駛於園區鐵道
國家鐵道博物館所在地是舊臺北機廠,在2012年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前,一直擔負臺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201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隔年行政院核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由文化部規劃各個古蹟建築、景觀、軌道等設施的修復再利用與軟硬體整備。
國家鐵道博物館規劃於開放後推出的假日限定乘車體驗,每星期六、日以及國定假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開行10班次,每班車有50個座位(不另售站票),全票150元、優待票75元,民眾可以透過網站預約購票(乘車日前7天開放預約購票),或是當天於園區現場購票,分別前往位在組立工場東邊廣場的「鐵博東站」,或是在柴電工場南邊廣場的「鐵博西站」,依序候車。
修復完成的藍皮柴油客車內裝以可翻轉方向的草綠色座椅搭配灰色旋轉吊扇,再現經典。
國家鐵道博物館表示,第一階段推出的乘車體驗,將以修復完成的DR2203號及DR2303號柴油客車輪流上線運轉,行駛於總辦公室及組立工場之間鋪設的軌道,行程一路延伸至新設置的平交道之前再折返,單趟行駛的距離約為650公尺,除了體驗在園區內搭乘典藏車輛穿梭於古蹟建築與景觀綠廊之間的樂趣,車輛運行時將有專人在車上提供語音導覽服務,介紹搭乘車輛的特色,還可以憑票兌換鐵博限定名片式車票作為紀念。
這次提供搭乘的藍皮柴油客車,車廂的頭尾兩端都有駕駛室,本身就有靈巧的機動性能,單輛車就可以出勤載客,過去是臺鐵各個支線的客運主力;1980年代當時新浪潮電影萌芽階段,經常出現在劇情片段,是電影文化人在描述土地親情、純樸的鄉間風貌最常出現的火車主角。此次修復不但讓報廢後鏽蝕嚴重的車輛得以重生,也延續了不同世代國人印象中的藍皮鐵道記憶。
六處古蹟建築修復開放,結合鐵道特展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說明,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六處古蹟建築,策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三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為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週末及國定假日期間的文物車輛動態乘車體驗服務。
行政院長卓榮泰(左一)參觀「柴電劇場:柴電機車的運作」,巨型滑軌螢幕宛如電腦斷層掃描般,呈現柴電機車部件及作動原理。
展覽充分運用古蹟空間特性結合展示設計,並以多元視角呈現臺灣鐵道所乘載的跨世代記憶與感動,包括以文學、電影、歌謠與美術等常民文化切入的〈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讓火車不再只是交通運具,而是與民眾生活緊密交織的文化載體。
保存「臺北機廠」原有空間記憶樣態的〈大禮堂的職工生活現地展〉,帶領民眾走進過往職工的生活;〈動力.火車-柴電工場〉除了吸睛的24輛典藏車輛靜態展示,展覽亦運用現代科技互動技術,以大型滑軌螢幕透視柴電機車內部機械運作,聲光展演及內容精緻度成為全場最大特色。
開館後各項推廣活動將陸續公布,詳見國家鐵道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