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下旬,寧靜的東京大學駒場校區裡,不尋常的聚集了一群中小學生,他們一路有說有笑,歡天喜地的準備去「上學」。
十四歲的女生小林,喜歡研究罕見疾病、基本粒子;十歲的小男孩,盯著水流可以連看好幾個小時,他研究水流結構,希望將來設計防洪設施;九歲的日向,著迷於日英翻譯,常寫文章投稿,未來想當小說家。
這些志趣特殊、令人驚豔的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卻因為專注力不足、書寫障礙等因素,無法適應制式學校,被迫輟學,成為日本高達十二萬「不登校兒」的其中一人。也有人雖然每天上學,卻忍耐著適應規格化的學習,無法滿足自己對特定領域知識的渴求。
擺對環境:問題學生可能是天才
這些孩子,介於「天才」和「怪人」間。在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教授中邑賢龍眼中,他們卻可能是日本未來亟需的領導人才,「愛迪生、賈伯斯,都曾被視為怪胎,看看,他們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擺對位置,這些「怪胎」可能是未來推動日本創新的引擎;卡在不適合的體制,他們卻成為學校眼中的問題學生。致力研究人類支援工學,為發展障礙、學習障礙學生解決學習困境的中邑賢龍覺得,這些學生需要一個寬容的學習環境。當他們得到合適的資源,原本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
他從四年前開始構想支援方案,去年初促成日本民間公益團體「日本財團」資助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成立「火箭計畫」,並擔任計畫主持人,提供這些天賦異稟卻被僵化教育埋沒的學生另一種學習機會。
計畫內容包括每月一次東京大學教授或校外專家實際授課和參與線上課程,並由東京大學研究所學生擔任家教個別指導。去年九月,超過六百人報名,遠高於預期,更發現其中多達三分之一的報名學生,具有潛力卻因校園適應不良,已喪失學習動機。最後決定第一屆招收十五位正式學生,另開放兩百位學生遠距教學。
「我希望有一天,日本會變成一個,怪人也能很自在生活的社會,」中邑賢龍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點出對日本現行教育環境裡,強調「均一平等」的憂心 。
這計畫並不只是為了拯救全日本極少數有天分的怪小孩,而是希望帶動一種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邑賢龍觀察,在日本,大約每五個中小學學生中,就有一位是勉強著適應體制,被迫接受標準化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自己的天分或特殊的障礙卻被漠視。
「日本教育系統將八成孩子的學力拉到相同的程度,也犧牲了兩成學生,」中邑賢龍說。
在追求均一平等的教育環境下,習於「挑孩子的弱點,找缺失」,忽視孩子的長處,只希望孩子「不要搞怪」。因此,孩子的特質就逐漸被削弱。高度同質化的結果,每個人想的都差不多、沒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見,面對當前日本困境,全然束手無策。
多元課程:勾起不同知識好奇心
中邑賢龍認為,突破僵局,需要真正「不一樣」的創意。「火箭計畫」所設計的課程,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學會六大基礎能力:技術力、表達力、溝通力、商業力、科學思考力,以及美感能力,讓自己特殊的天分,有機會一展所長。課程的第一步是激發對知識廣泛的討論和反思。「火箭計畫」重點課程之一,是由不同領域的頂尖名師進行專題授課,主題從火箭設計、藝術創作、數學分析、到田徑運動等。目的是先打開學生的視野,勾起對陌生冷門知識的好奇,並引發思考及疑問。
「有一位知名的田徑高手,上次來講解賽跑的祕訣,他解釋手臂擺動的效果,讓我領略彈鋼琴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技巧。」今年十四歲,已在日本各鋼琴大賽嶄露頭角的青木航隆,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正是「火箭計畫」想要觸發的學習能力。「學生若喜歡宇宙,就只專注跟宇宙有關的事情,是絕對行不通的,」中邑賢龍強調。對知識好奇、能應用所學,接著更需要學會怎麼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因此他不斷提醒學生,在各種課程活動中,把握機會磨練未來需要的六大基礎能力。
實作課程:讓學生親身思考問題
「火箭計畫」面對面課程,也重視解決具體問題的實作整合能力。實作課程沒有標準步驟,尤其鼓勵學生從失敗中學習。從烤牛排、烤麵包到切生魚片,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步驟示範,全憑學生自己想辦法。「沒有標準,也就沒有對錯,」中邑賢龍指出,就算失敗,也是一種學習,甚至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
實作過程也會引發跨領域的學習。老師光是拋出一個「怎麼解凍肉品最快」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需要解凍、熱傳導效果、溫度變化對於細菌滋生的影響、做飯的時間管理等諸多疑問。
「親身經驗、思考的歷程,是有『實際感覺』的知識,和從課本裡挑出來,塞進腦裡的知識完全不同,」講師福本理惠認為,實作方式能讓「不知為何而背」的學生,重新發現知識的價值。
另一堂「柳丁汁料理課」中,講師利用市售果汁,引發學生對產地、品種、貿易、甜度測量、味覺、成本計算的關注,並揭露「濃縮還原」這個常被忽略的標示背後,藏著「工業化生產」與「天然健康」的衝突。學生驚覺,一口果汁裡可以發掘的知識,超乎想像。
「未來社會有更多分工統合,表面上看不見的事情愈來愈多,這是很危險的。人們需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深入的洞察力,」福本理惠認為,不思考過程只看結果,將漸漸喪失想像力。
除了課堂上實作,「火箭計畫」更設計了大型長期的專案任務。任務包括:到北海道尋找鹿角製成餐具、修復一張市價新台幣三萬元的丹麥名椅並售出、尋找傳說中的夢幻半發酵茶並完成製作。長達半年的專案任務,三組學生必須擬定企劃案、時程和預算規劃,透過簡報向校方爭取經費,並利用視訊app,和分散日本各地的組員進行討論,最後實際「出差」完成任務,考驗學生們天賦之外的六大基礎能力。
這群曾讓家長憂心、學校頭痛的學生,換了一個環境,卻像是帶著強力天線,興致高昂的接收各種知識啟發。「不一樣」的態度和方式,將讓孩子的「不一樣」,成為改變未來的力量。
東京大學火箭計畫
成立時間:2014年12月
目前人數:正式學生15人、遠距教學課程學生200人
學生年齡:9~15歲
教授專訪
「火箭計畫」推手中邑賢龍
光明正大當「不一樣」的人
帶領這群享有頂尖師資、高規格設備,有如「天之驕子」的學生,「火箭計畫」主持人中邑賢龍,究竟希望能為日本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力?以下為中邑賢龍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內容。
Q你覺得「火箭計畫」是希望栽培天才嗎?
A這是很多家長的誤解,但我們的目的並非要培養天才,孩子也沒有必要變成天才。父母硬是要把孩子變成天才,造成的壓力,很可能反而毀掉原有的天賦。
我總是跟孩子說:「你們就繼續這樣怪怪的就好。」剛來到「火箭計畫」時,他們看起來都有些煩惱,但發現大家都是「怪怪的」之後,開始覺得:「這樣怪怪的也很好啊。」
想想看,未來如果是個怪人也很活躍的世界,那會多麼有趣。
Q你會建議體制內的學校該怎麼鼓勵不同?
A我還是要強調,我沒有否定一般學校教育,日本教育能將八成的學生程度拉到一定的水準,這部分的教學成果斐然。但針對另外兩成特殊的學生,需要不同的協助。
首先,應重新思考「公平的受教權」為何?例如,為學習障礙所苦的學生,無法閱讀,或無法寫字,家長和教師常誤以為是學生偷懶,硬要糾正過來,但不了解這其實是種疾病。
若學校願意開放學生以平板電腦取代紙筆,配合朗讀軟體,讓學生使用適合的學習工具,先解決他學習上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公平。目前日本神奈川縣部分大學的入學測驗,已經開放電腦作答或試題朗讀,是一大進展。
第二,針對特殊學生,給予不同授課型態。例如可以和「火箭計畫」一樣,從實作課程將學生帶入學習領域。學校太重視語文、數學這些主要科目,強調書寫和閱讀,但其實音樂、藝術也可以成為授課主題,說和聽也應被納入,應該要以學生最沒有壓力、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授課。
家長在家裡也可以嘗試,例如讓孩子自己洗衣服、晾衣服,觀察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晾衣服有什麼差別?陽光有什麼不同?就是很有趣的學習機會。?
Q這些「不一樣」的學生,未來如何在組織裡生存?如何發揮影響力?
A從幾家過去叱吒風雲的日本大企業,近年來業績一路下滑的例子可以看出,大者未必恆大,愈來愈多的新創公司和創業機會,將是未來的機會。我認為,不用寄生在大公司裡,也能找出各種方式存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未來需要的人才,已經不是會「一加一等於二」,而是能夠突發奇想,擁有「把一加一變成一百」能力的人。
資料來源:2015-05 親子天下雜誌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