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深溝國小:75歲農夫老師的種稻課

在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國小門口,一群五年級學生帶著斗笠排排坐,望著七十五歲的農夫老師陳榮昌手中拿著的「水稻」和「稗草」。陳榮昌試著教學生分辨跟稻草長得很像,卻屬無用雜草,又會搶稻草養分的稗草。深溝國小校長、教師和在地幾位年輕農友也在周圍旁聽陳榮昌的講解。

「稗草全身光溜溜沒有毛,水稻的節點有毛,」講解告一段落後,陳榮昌做了重點整理,接著便是學生「除稗草」的農事實作時間。深溝國小被一片片農田包圍,學生學種稻的田區就在學校旁邊,面積約一分,地主阿水伯兩年前無償供 學校運用,他的孫子正就讀深溝國小五年級,也和同學一起下田拔除稗草。

有別於一般學校著重在插秧跟收割的食農課程,深溝國小去年開始聘請兩位在地農夫當老師,帶學生從浸種、做秧床、撿會吃掉稻苗的福壽螺,到巡田水,全程學習古法種稻,還和宜蘭在地的上旗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食農小學堂》,紀錄小朋友學種稻的過程。此外,這本書也號召家長一起做節氣米食,介紹農村的米食文化。

三月中《食農小學堂》的新書發表會上,宜蘭縣長林聰賢大力推崇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表示縣府將出資五萬元,分送此書到宜蘭各校。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楊文全則認為,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打開了宜蘭新農村的大門」,楊文全在去年底前還是深溝村的農民,也是農民組織「倆佰甲」的發起人,與深溝國小有深厚的淵源。

巡田水,腳踩土地鍛鍊體魄

深溝國小結合農夫、家長、出版社等社區資源,引領學生參與全程的農事勞動,並安排系列課程,從附設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有認識植物、經營學校菜園的課程,四年級學習浸種、做秧床,五年級學種稻,六年級則有藥草課程。

藥草課的老師是七十歲的陳淑良女士,她在員山鄉經營大安藥園休閒農場。種稻課的老師陳榮昌,更是深溝村在地資深農夫,擔任農田水利會小組長、甫卸任三官宮主委一職,種稻經驗六十多年,曾歷經不用農藥、化肥的年代,近年與深溝村一群友善環境小農互動,決意採用友善環境農法。

「我以前感覺我空有一身武藝,但是沒有人來學,」教小學生學種稻,陳榮昌不只講解,也實際下田示範,「百般武藝毋值得鋤頭落地,學種田能鍛鍊人的體魄,我相信種田是生活的根本,可以勞動,也有米吃,現在農村都剩下老農,如果沒有新農、沒有收成,糧食要從哪來?我來學校當農夫老師,要把畢生所學都教給小孩。」

學種田, 師生攜手走下田

有系列的食農課程,有農夫老師,學校旁就有一塊可運用的田區,如此絕佳條件並非天然形成,而是學校與社區緊密連結合作的成果。兩年前黃增川擔任深溝國小校長,他有意發展食農教育,發現深溝村有一群小農在地耕耘多年,其中的靈魂人物,引進穀東俱樂部的知名農夫賴青松,小孩也就讀深溝國小。

「青松現在知名度很高,很多人想找他去演講,可是他三不五時就來深溝國小閒晃,」黃增川笑說,有了賴青松的引介,學校才能請到資深老農陳榮昌來當農夫老師。

賴青松幾年前就想在深溝國小推廣食農教育,當時他用他自己的田區做為教學場所,不過從學校走到田區要將近半小時,不利課程推動,後來也因此中斷。當時學校不易就近找到教學用的田區,就連新進小農想租田耕作都有一定難度,要先打入農村的人際網絡,取得地主信任才有機會承租,而且地主可領休耕補助,若土地租金低於休耕補助,地主根本興趣缺缺,這也墊高了新農投入農業的門檻。

十多年前賴青松剛到深溝村時,也遭遇過租地不易的情況。當時陳榮昌主動出租他的土地給賴青松,讓深溝村有了第一個友善環境小農,現在深溝村則成了友善環境小農的群聚地。

兩年前土地政策有轉折,農委會取消一年兩期都能領休耕補助的規定,以往一整年都休耕的土地,現在至少要有一期耕作,不少老農無力耕作,決定出租土地給其他農夫耕作。深溝國小旁的田區,便是在兩年前向地主阿水伯承租的,黃增川說:「阿水伯的孫子也讀我們學校,他一聽我們要帶學生種田,乾脆無償提供我們使用土地了。」

學生興高采烈學種田,老師也忍不住參一腳。深溝國小教師鄭瑞鈴是在地農家出身,在學校教書十多年,三年前聽過在地農民組織「倆佰甲」分享後,開始有了學種田的念頭。今年聽說地主願意出租土地給學校,她主動認領兩分地。身為新手農人,她直呼福壽螺真多:「我覺得快被福壽螺打敗了,可是我相信一定有方法克服,一有問題我也會請教我們的農夫老師。」面對土地,深溝國小的老師和學生成了同窗,一起向在地農夫學習。

做米食,向阿嬤學節氣米食

深溝國小沒有圍牆,學校的體育館也與社區活動中心共用。黃增川「把學校當成三合院來經營」,他和出版社共同策劃米食料理活動,邀請一身好手藝的社區阿嬤當老師,教有意願學習的媽媽們做草仔粿、粽子、年糕等節氣米食,每逢活動時間,學校走廊成了臨時廚房,香氣四溢,小朋友紛紛被吸引了過來。

種稻課結束後,隨黃增川走在校園走廊,一位家長迎面而來,像是跟鄰居聊天一樣的問候:「校長啊,你今天為什麼穿雨鞋呀?」這位家長叫做林秀玲,三個小孩都讀深溝國小,兩年前聽說學校要推食農教育,馬上決定把小孩從其他學校轉來這邊。

林秀玲說她自己也是農家出身,小時候非常討厭做農事,但是長大後卻發現那段經驗彌足珍貴,「做農活的小孩長大後比較耐操,對土地比較有感情,我真的很支持學校推動食農教育,鄉下小學就應該要有鄉下小學的樣子。」

記者離開深溝國小時,行囊裡有校長在學校菜園拔的木瓜、家長自製的手工醬油和桑椹醬,就像離開農家時的滿載而歸。

資料來源:2015-06 親子天下雜誌 68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