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放學後的生態觀察課

把環境教育結合科技工具,激發出一堂意想不到的生態學習課。

獲得今年新北市環境教育獎特優的成福國小,多年前,學校把停車場回復成員原本的濕地,並成功復育一百多種臺灣水生植物,有三十多種原生種蜻蜓及青蛙在濕地棲息,建立臺灣原生物的種源庫,這處濕地不但是師生最佳的生態教室,教學團隊也結合資訊及藝文教學,帶領學童體驗生態的美好。

教導主任謝基煌十三年前就鼓勵學童用單眼相機記錄校園及社區生態,儘管經費有限,起初還靠著教師捐助經費添購相機,至今已發展成全校一到六年級人人都有機會拿著相機、穿起青蛙裝,到濕地裡捕捉各類昆蟲及植物鏡頭。謝基煌還運用各種3C工具融入課程,讓偏鄉學童也能運用科技工具學習。

近來,學校把微距鏡結合平板進行三年級及五年級的生態觀察課。前陣子有天放學後有幾個小朋友去找他,他就把一組無線微距鏡和ipad借給他們,讓小朋友去觀察濕地裡食用水草區的生物,小朋友抓了蜻蜓水蠆、蝌蚪、米蝦三種水中生物進行觀察,小朋友看到微距鏡下的昆蟲模樣,驚呼連連。

後來幾天的放學,同樣幾位小朋友又跑到學校玩,並主動跟謝基煌借微距鏡,學童說想再去觀察水蠆和米蝦。其中一名五年級小朋友陳品蓁用自己的手機搭配外接微距鏡拍下照片後,立刻用Line傳照片給謝基煌,跟他分享水蠆及蜻蜓翅膀的微距觀察作品,陳品蓁說,以後長大也要準備這樣的鏡頭在身邊,這樣就可以隨時觀察比較小的東西。

謝基煌說,小朋友進行水蠆的微距觀察後,主動提出想觀察蜻蜓,不但看得很仔細,?對焦及觀察的技巧也越來越好,是很棒的進步?,最重要激起了學童旺盛的求知慾,這可說是一堂放學後的生態觀察課。

謝基煌也有感而發地說,「科技的進步,真的非常快速,新的東西就是要拿來讓孩子玩。」善用科技工具,可讓學生自主尋找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深入觀察研究,也可自己把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他說,學校連單眼相機都願意讓孩子帶回家拍照,何況是微距鏡,希望能在學童心裡撒下種子,發現自然的美好及學習的樂趣。

成福國小學童用微距鏡拍下校園生態觀察。圖片提供:謝基煌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