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可以是地理課本上的地名、旅行的回憶,更是藝術創作。
彰化縣和群國中參與教育部推動的「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把美感教育融入七年級的地理課,教師團隊帶領學生探索臺灣各縣市文化特色,並用舊衣物創作出風格獨特的臺灣地圖。
發想課程的和群國中地理科教師陳育暄說,地理課著重建構學生的空間感,「地圖」教學是地理課中重要的關鍵概念,但教學現場受到上課時數及課程進度限制,地理教師常無法針對「地圖」的「美感」帶領學生有更多發想空間,學生也常把注意力放在課本文字,疏於對地圖的了解;把地理結合視覺藝術,希望引發學生對地圖有更多「五感」經驗,也能提升地圖判讀能力。
和群國中以七年級地理課的「臺灣的位置與範圍」、「臺灣的區域特色」內容做為「地圖」教學重點,分別由視覺藝術及地理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各式主題地圖,讓學生了解地圖的不同面向;地理教師再引出地圖四個要素:圖名、圖例、方向標、比例尺,並介紹臺灣地理位置及各鄉鎮市所在,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生活經驗中的各縣市風情。
學生再分組針對建築物或古蹟、美食、特殊地貌、人文節慶等四主題,上臺分享一縣市一特色。了解縣市特色後,視覺藝術教師帶領學生利用家裡的舊衣服,依據「色彩」和「質感」不同,拼貼出縣市區塊,再根據各組探討的主題,用不同的樣式及質感素材呈現縣市的自然與人物風情,有位學生就把花蓮貼橘色的布料,因為「花蓮的金針花海就是橘色」。
每個學生最後都創作出自己眼中獨特的臺灣地圖,像是美食臺灣、古蹟臺灣、或景觀臺灣,不僅五彩繽紛也各有特色,而且地圖因為是布料製作,可隨身攜帶不易損壞。不少學生都說:「完成屬於自己的地圖,好有成就感。」
陳育暄表示,把地理結合視覺藝術,過程中不僅學生學習很多,連參與的老師都受惠良多。未來可延伸到製作世界地圖與國家特色圖樣,帶領學生探討不同自然與人文環境背景的文化差異,欣賞文化的多樣性;或縮小範圍製作生活地圖,養成學生觀察與體驗生活周遭環境的習慣,發掘各地文化藝術。
學生用舊衣物創作屬於自己的臺灣地圖。圖片提供:和群國中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